发布时间:2024-11-23 23:28:10 来源: sp20241123
拥抱青年,就是拥抱祖国的未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当前我国互联网网民规模已达10.79亿人,其中20—29岁网民和30—39岁网民占比分别为14.5%和20.3%,青年网民人数已相当可观。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在与互联网的相互塑造中成长,成为当今网络上最活跃的群体之一。
青年在哪里,党的思政阵地就应该推进到哪里。今天的青年是自带“互联网基因”的一代,从小就生活在互联网环境中,从网络平台获取信息、在社交媒体沟通交流已经成为他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因此,大思政课的“大”,不仅要体现在传统课堂,更要主动拥抱“互联网+”的时代浪潮,打造“云上思政”平台,构建网络思政新形态。而这一切的关键,就在于活学活用青春话语,用青年人喜闻乐见、贴心有感、走心入脑的方式,实现互联网场域的价值引领,在“润物无声”“日用不觉”中引导青年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
第一,青春化表达要坚持守正原则。“守正”之“正”,是价值正、立场正、风气正,一言以蔽之,就是在网上弘扬正能量,唱响主旋律。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更不是意识形态监管的禁地盲区。网络上的青春话语也是如此,既要有创新有特色,更要有原则有立场,在任何时候都要旗帜鲜明地突出网络思政立德树人的价值底色。
青春化表达要守“正”,就是要以点带面、由小见大,从微观出发,在互联网上积极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把政治话语、理论话语生活化、形象化、生动化,把新时代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转化为青年人喜闻乐见且鲜活生动的故事与内容。当代中国青年是伴随互联网浪潮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与不同时期的青年人一样青春、一样热血、一样对党和祖国充满感情。青春化表达作为一种对传统表达方式的革新,能够更好地在网上传播正向价值观,吸引青年人的关注。用好青春话语,就是用事实讲道理,用故事传思想,这将有助于我们打破与新时代青年人沟通交流的“次元壁”。
第二,网络思政教育要紧贴青年实际。从《新青年》杂志到今天的网络社交媒体,信息传播的媒介变了、阵地变了,但作为传播方式的青春化表达始终未变。《新青年》的“新”,新在哪儿?新在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新在用马克思主义取代旧思想旧文化,新在鼓励青年关心国家的前途与命运,这何尝不是一种青春话语?陈独秀提到“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是人生必经的一个重要阶段。对青年的塑造培养,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很好地融入社会、融入时代发展的洪流之中。在这样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用他们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满意的方式指引他们的人生方向,当然更容易被他们所认可接受。
青春化表达就是在对传统说教模式的变革中,引领青年的人生方向。青春突出的是平等、活泼、有趣。青春化表达要求所有思政工作者放下身段,从青年人视角出发,站在青年立场上想问题、看问题,真正为青年人解决问题、答疑释惑。青春化表达的难点也在于视角转换,时刻考验着思政工作者在互联网上讲故事的能力。当下,在保持政治立场正确、价值观积极正向的前提下,青年人关注什么,我们就讲什么;青年人喜欢什么,我们就讲什么;青年人热议什么,我们就讲什么。由于是青年人自己关注、喜欢、热议的,是他们自己划定的范围、圈定的选题,是他们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因此只要我们把故事讲生动、讲精彩,就更容易“出圈”“圈粉”,更容易赢得他们的掌声和喝彩。要充分利用好每一次难得的“出圈”和“圈粉”机会,引导青年多关注国家、多关注社会、多关注现实,鼓励他们积极投身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奋勇争先。这才是网络思政育人塑人新模式的应有之义。
第三,用青春话语育人要努力取得长效。在互联网上践行青春化表达,关键是要用得好、不违和,不让人生厌,不让人腻烦,真正融入青年文化社群之中。当下互联网的算法机制造成了“信息茧房”现象,不同人群常用的手机软件、关注的热点、感兴趣的内容都不尽相同。这是一把双刃剑,既为我们带来了挑战,也为我们提供了机遇。挑战的一面在于,不同于线下传统课堂,在互联网上,我们并不知道青年人活跃在哪儿、聚集在哪儿,互联网“挖掘”的代沟成了天然的“护城河”,给网络思政的顺利开展增加了难度。但机遇的一面在于,一旦成功融入了青年人在互联网上的生活圈、娱乐圈、社交圈,积极同他们交朋友,就更容易赢得他们的信任。信任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础,青年人相信你、信赖你,才会听你的话、跟你走。想要在“润物无声”“日用不觉”中实现网络思政的育人功能,就必须熟悉青年人的话语,了解青年人的想法,理解青年人的困惑。青春化表达正是这样一座通往信任的桥梁,能够拉近彼此的距离。因此,在传统育人课堂之外,思政工作者要正视网络新媒体的作用,勇于探索、敢于尝试,积极主动把互联网当作思政教育的主阵地、主战场,采用网络慕课、云思政、短视频、在线直播、弹幕互动等多种方式方法,推陈出新,生产出更多符合青年学子接受习惯的思政作品。在这样的探索尝试中,更要活学活用青春话语,创新表达方式,赢得关注、获取流量,在实践中构建网络思政新形态,坚守网络意识形态阵地。
(作者:梁田,系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编:李昉、李依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