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中国】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推动文化传承发展

发布时间:2024-11-24 19:38:58 来源: sp20241124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而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是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仲夏时节,粽叶飘香、雄黄酒浓之际,适逢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人们在许许多多动人有趣的端午习俗中,在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里,可以更加直观、形象地体验和感受文化传承发展的勃勃生机。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是炎黄子孙的崇高责任,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使命和政治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崇高使命感,对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始终念兹在兹、关怀备至,亲自谋划、亲自推动,先后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文艺工作座谈会、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等重要会议,并以考古、历史文明研究等为主题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文化足迹”遍及全国。在天津考察时,强调“要深入发掘历史文化资源,加强历史文化遗产和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在“天下第一雄关”甘肃嘉峪关关城,叮嘱“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在山西云冈石窟,指出“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在福建福州市三坊七巷,强调“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欣闻鼓浪屿申遗成功,作出“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的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宣示了我们党对待民族历史文化的基本态度,深化了我们党对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的规律性认识,是坚持“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为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指明前进方向、提供根本遵循。

  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从《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印发,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等深入实施;从北京冬奥会、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文物元素串联起文明印记,“中国式浪漫”吸引全球目光,到博物馆观众数量“井喷式”增长,数字展览琳琅满目,技术与艺术融合的文化新业态呈现生机活力;从荧屏热播的文博节目、频频出圈的文创产品点缀人民美好生活,到敦煌、故宫等资源开放搭建全社会共有共建共享宝贵历史文化财富桥梁……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的战略高度出发,推动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的四梁八柱不断完善,“考古热”、“博物馆热”、“非遗热”蔚然成风,历史文化遗产蕴含的创新创造基因被不断激活。神州大地上,一幅古今辉映、气势恢宏、五彩斑斓、欣欣向荣的文化长卷正在徐徐铺展开来。

  站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新方位,如何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深入挖掘蕴含其中的精神价值、文化价值,使之成为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强大动力,是重要时代课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新时代新征程,要深刻领会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理念,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保护与发展、保护与开发等重大关系,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同时要合理利用,挖掘历史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使其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让历史文脉融入现代生活,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春风化雨中润泽人们的心灵,才能更好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各项工作,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凝聚起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磅礴力量。 【编辑:邵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