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丨宋镇豪:为何说甲骨文是世界了解中华文明“信使”?

发布时间:2025-01-01 20:24:16 来源: sp20250101

   中新社 郑州10月18日电 题:为何说甲骨文是世界了解中华文明“信使”?

  ——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郑州大学甲骨学科首席教授宋镇豪

  作者 王宇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成文古典文献遗产,可以窥探3000多年前殷商社会生活场景,增强历史信度,丰富历史内涵,延伸历史轴线。甲骨文研究也一度成为了解早期中国的国际性“显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郑州大学甲骨学科首席教授宋镇豪近日接受 中新社 “东西问”专访,阐释甲骨文如何成为世界了解中华文明的“信使”。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 记者:甲骨文的发现与整理,经历了哪些重要阶段,取得哪些研究成果?

  宋镇豪:甲骨文出土于河南省安阳殷墟遗址,属于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殷商王都内王室及贵族人士的占卜刻辞与记事刻辞,刻辞载体主要是牛肩胛骨和龟甲,也包括其他动物的骨骼。

资料图:河南省安阳市殷墟遗址外的文保碑。图片来源:ICphoto

  从1899年甲骨文被发现至今已有120多年,甲骨文材料约略有16万片,但著录刊布的也就7万至8万片,还有很多或藏之官方文博库房及民间收藏家,或流散于世界各国。甲骨文的单字量约4000多个,其中约1300个见于现代汉语字典,其余2000多个大都为业已消逝的人名、地名和祭祀名等,但其词性、词义基本可据词位、文例、语境等而约略得知。

  120多年来,甲骨文整理研究与著录,有“两王一刘、四堂一宣”的八位著名前贤。其中,王懿荣、王襄、刘鹗是以甲骨文最先的民间发现收藏乃至著录者而名垂学林,开启前路的著作是《铁云藏龟》。“四堂一宣”(罗雪堂、王观堂、郭鼎堂、董彦堂、胡厚宣)的代表性著作有《殷虚书契》《殷虚书契菁华》《殷虚书契后编》《殷虚书契续编》《戬寿堂所藏殷虚文字》《殷虚文字·甲编》《殷虚文字乙编》《殷契粹编》《甲骨文合集》等。

  自1950年后,考古发掘出土甲骨文的整理著录,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的《屯南》《花东》《村中南》等著作。

  2008年,我申报启动了被批准列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课题暨中国社会科学院“十二五”重大科研项目《甲骨文合集三编》的编著工作,旨在辑集《甲骨文合集》与《甲骨文合集补编》漏收以及散见各处的甲骨文,总计著录甲骨文3万多片。

资料图:殷墟甲骨文。钮一新 摄

   中新社 记者:甲骨文在中华文化与文明传承中有何意义?

  宋镇豪: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成文古典文献遗产,真正的中华基因,足以筑牢中华传统文明发展进程的基盘,可据以追索中国上古史的未知,窥探距今3300多年前后的殷商社会生活场景,增强历史信度,丰富历史内涵,延伸历史轴线。

  甲骨文时代属于商王朝后期,商人在龟甲兽骨上记录了真实存在的商王室谱系、王位继承法、婚姻亲属制,社会生活中的思想情感表现和族群间的宗教崇拜观念,商王国“四土”(东土、南土、西土、北土)政治疆域地理架构以及国土管理的内外服制度,社会组织中权贵与平民、奴仆的阶级结构,经济产业的管理者与手工业劳动者的等级关系等。

  甲骨文中还有诸多气象及水旱虫灾的记录,包括公元前1200年前后的5次月食,是古气候与古天文学研究的重要资料;有许多野生动植物及猎获象群的记录,可研究黄河中下游地区自然生态与历史地理环境的变迁;有粟、粱、黍、麦、稻、大豆等所谓“六谷”;有名类繁多的建筑名称,相辅相成的宫室与池苑,已开后世宫廷与皇家园林相系的先河;有称为“右学”“大学”的年轻子弟就教的学府,是中国传统“学在官府”的最早雏形。关于瘟疫的防治既有“御疫”、殴驱疫鬼、“宁疾”以求“御众”消除疠疫等巫术祭祀,也有隔离防疫、禁止谣传、熏燎消毒、药物医防、饮食保健、洒扫居室、清洁环境卫生乃至必要的刑罚惩处等记事。凡此也使商代成为极其难得的有出土古文字记载与传世文献及考古发现相印证的信史时代。

  中国文字学研究过去都是以《说文解字》为研究主体,形成传统的“说文学”。甲骨文发现以后,作为比《说文解字》更为古老的原典文献,可以追溯汉字的前身,了解汉字的演绎脉络,是研究汉字初原的重要素材。

  甲骨文语言是汉语的母体,其内部有一个比较规范的表意语音系统,形声字就占到40%以上,成为中国秦汉以后汉藏语系的重要源头。甲骨文例的体式,有一个比较成熟健全、自成体系的字形、语素、词汇、句法和语法系统,与现代汉语语法构成一脉相承,已经大致具备现代汉语语法的词类,如名词、形容词、疑问词、叹词等。

  同时,甲骨文书体与行文走笔具有的高起点、合规度、具变宜的书法要素,其刀笔、结体、章法三大要素,直接间接影响着晚后书学的流变,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美学原则和共同心理。

  所以说,繁富多彩的甲骨文承载着厚重的中华文化基因和积淀深沉的历史根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可以由已知推未知的中华文明探源之重要资源。

资料图:位于北京的国家博物馆内的“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展出的“王宾中丁·王往逐兕涂朱卜骨刻辞”卜骨。侯宇 摄

   中新社 记者:甲骨文为何被称为世界了解中华文明的“信使”?

  宋镇豪:从世界范围来讲,甲骨文可以和古埃及圣书文字、两河流域楔形文字、古印度河流域印章文字、中美洲玛雅文字交相辉映,构成了世界古代文明宝库的瑰宝,也是世界唯一真正延续至今的文字。

  120多年来,中外学者在甲骨文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绩。中国在甲骨文研究方面占据绝对的学术话语权,学术成果不胜枚举,其中,《古文字学导论》《甲骨学一百年》等被翻译为多种外文。

  当然,外国学者在甲骨文研究方面也备受关注。譬如,1909年美国传教士方法敛发表《中国原始文字考》,1933年加拿大传教士明义士出版《甲骨研究初编》,1935年苏联布那柯夫发表《河南出土的卜骨》,1967年日本学者岛邦男出版《殷墟卜辞综类》,1978年美国学者吉德炜出版《商代史料》,1993年日本学者松丸道雄和高嶋谦一出版《甲骨文字字释综览》等。

  甲骨文发现后的前50年,中国大量甲骨实物流落海外,被国外汉学家关注,纷纷在东西方著名刊物予以介绍,如法国《通报》、德国《东亚杂志》、美国《东方艺术》等,让甲骨文研究成了解早期中国的国际性“显学”。

  伴随甲骨文宏富学术文化内涵与其所反映的殷商社会历史奥秘的逐渐揭开,一门学科性的专门学问“甲骨学”已经形成。故而,从学术角度来看,甲骨学可以说是一门国际性学问,成为世界了解中华文明的“信使”。

  2006年殷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7年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由此真正确认了甲骨文遗产的世界意义和国际地位,肯定了甲骨文对东亚古典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的悠长影响,对甲骨文物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推进作用。这也意味着流散海内外各处所有殷墟出土的甲骨文,都应归属于世界记忆遗产。

资料图:殷墟出土的商代甲骨文。 中新社 发 周沁军 摄 图片来源:CNSphoto

   中新社 记者:古文字保护是世界性难题,甲骨文保护有哪些探索和尝试?

  宋镇豪:甲骨文遗产保护确是个难题,我们在甲骨文整理著录工作中,发现即使保存在恒温恒湿防震防虫蛀库房中的甲骨文物,与早期照片或拓本对照,残损剥落、破碎粉化、文字残泐( lè,残泐意为金石铭文残损不全)现象仍不容乐观。

  安阳是甲骨文的故土,让所有流落在外的甲骨文物通过数字化的形式集中到安阳,是非常有意义的。为此,我和安阳师范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合作,建成了“殷契文渊”甲骨文大数据平台。这一平台包括著录库、字形库和文献库,以及甲骨文知识服务平台,即“三库一平台”。现已收入甲骨著录153种、图像24万多幅、甲骨文准确规范的字头4000多个、学术论著3万多种,并且还在不断充实。

  通过研发多维度的信息标注,实现字形与异形、字形与相关工具书、著录、文献等多功能关联,解决了由于甲骨文输入困难与信息标注繁琐而导致甲骨文著录、文献资源大规模共享与推广的难题。过去都是逐字搜集研究,费时费力,具有很大局限性,大数据则突破这一局限。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使甲骨文研究从“半劳动力”时代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完)

  受访者简介:

  宋镇豪,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郑州大学甲骨学科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安阳师范学院特聘“殷都学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任教育部等国家八部门“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大数据、云平台主持下的甲骨文字考释研究”专家组成员。中国先秦史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理事,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等20多项。受国家档案局与国家文物局委托担纲撰写“甲骨文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文本并成功入选。代表性著作有《夏商社会生活史》《夏商风俗》《中国春秋战国习俗史》等。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