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人 薪火相传(在一线)

发布时间:2024-11-24 01:00:03 来源: sp20241124

  “登上玄帝阁,眺望瓮城遗址,我感受到村庄厚重的历史积淀;查阅档案文献,体验传统村落生活场景,我仿佛触摸到民俗文化的温度。”前段时间,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赵颖与老师、同学们来到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文祖街道三德范村开展社会实践,收获颇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的宝贵资源。我们要多管齐下、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深深扎根。”实践队指导教师、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加华教授说,此次社会实践活动正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益尝试。

  近年来,山东大学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学术兴校、文化引领,产出了一系列重要学术文化成果,着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育人全过程。

  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2012年起,学校设立了古典学术人才培养实验班“尼山学堂”。“我们按照古典学术的特点和发展规律,致力于培养一批学科基础宽厚,能够潜心继承、研究、创新中国古典学术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拔尖人才。”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尼山学堂”班主任杜泽逊说。

  酷爱中国古代天文学史的本科生崔文潇,在“尼山学堂”畅游学术海洋,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变成了深入学习研究的方向。“‘尼山学堂’实行小班制教学,每位同学的学术热情都被精心呵护;课程不局限于一门学科,而是融会贯通文史哲;还有研究古代天文历法的老师,对我精心指导……”崔文潇说,“如今,当我仰望星空时,常会想起‘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探索精神。”

  据悉,“尼山学堂”每年招生规模约20人,本科阶段不分专业,学生可在哲学、文学、历史学3个专业中任选一个专业毕业。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科研项目,近七成学生参与“《永乐大典》存卷综合整理研究”等大型工程、项目的整理工作,在实践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如何面向不同专业学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山东大学上线了“国学经典系列慕课”,开设了“中华文化体验与传播”等多门选修课,采取灵活多样的课程实施方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

  学习“传统文学修养”课程后,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俞胡潇感到自己的人文素养有了很大提升:“授课时,老师不仅深入解读古典文学本身,而且恰如其分地将授课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把传统文学中的精华映射到现实。”

  “我们坚持以课堂为主渠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统推进国学经典、原典导读、经典文学欣赏等系列品牌通识课程建设,注重用好优秀教材,开展丰富的课堂活动,努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助力‘三全育人’走深走实。”山东大学本科生院院长高瑞说。

  此外,学校注重创新传播手段和方法,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受众容易接受的语言阐释经典,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传播。比如,在基层社区等开设“中华美德学堂”,打造“传统节日与中华美德”品牌活动,已组织线上线下授课近200次。

  “我们将持续巩固学校以‘古文、古史、古哲、古籍’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学术研究优势,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完善全链条育人机制,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独特作用,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山东大学党委书记任友群说。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07日 05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