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海归姑娘的非遗缘分(我与非遗)

发布时间:2024-12-24 01:14:25 来源: sp20241224

  谷艳在传习中心内布展。   王 磊摄

  传习中心举办的非遗传承活动“阿木诗依”彩虹集市现场。

  工作室内摆放的各种非遗文创产品。   本报记者 吴雪聪摄

  傈僳族特色手工制品“见面猴”。

  傈僳族妇女在传习中心内制作各种手工制品。   王 磊摄

  传习中心内举办“阿木诗依”傈僳族文化儿童绘画展。

  2023年盐边县非遗节活动现场,演员在传习中心表演傈僳族舞蹈《夫织夫朵》。

  “阿木诗依”傈僳霓裳参加“国风西南 艺术重庆”国风艺术大秀暨2021bene西南纺织品纹样原创设计大赛颁奖典礼。

  扫码观看视频

  “进门先喝三碗油茶,这是我们傈僳族的待客之道!”走进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县傈僳族非遗传习中心,80后负责人、海归姑娘谷艳端着热腾腾的油茶前来迎客。

  傈僳族,被称为“追赶太阳的民族”。在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县,一批傈僳族儿女世代在此生活。盐边县也孕育出傈僳族婚礼、传统服饰、葫芦笙、弩弓、木楞房制作技艺等6项各级非遗。

  谷艳生于盐边、长于盐边。从小,她就看着乡亲们吹奏葫芦笙,听着山坡上牧羊人悠扬的阿尺木刮(放羊调)。“我在傈僳族文化里浸润长大,它就是我的根。”谷艳说。

  长大后,谷艳走出大山、漂洋过海。在国外留学时,她举办了傈僳族主题摄影展,用傈僳语诵读《小王子》,以多种形式传播傈僳族文化。这段异国求学的时光,让谷艳学会用全人类的视角重新思考自己的民族文化。

  “我们傈僳族的风物和习俗是独特的,但其背后对自然的敬畏,以及盈满则亏的生活哲学,其实是共通的。我愈加明白,民族的就是世界的。”2011年,谷艳选择回到故乡,承担起非遗传承的责任。2019年,她在政府支持下牵头成立了盐边县傈僳族非遗传习中心。

  如今,谷艳将现代化运营思维和本土化民族特色巧妙融合。她用“活态传承+静态展示”的思路打造传习中心,还原傈僳族生活场景,每年吸引参观游客5万多人;同时,她创办“阿木诗依”设计工作室,邀请艺术院校师生共同研发傈僳族非遗文创,让民族服饰走上国际时尚舞台。谷艳还计划与知名品牌一起研发傈僳族面料库、色卡等,让非遗与时尚碰撞出新火花……

  盐边县傈僳族非遗的品牌效应正逐渐显现。盐边县傈僳族研究会、盐边县傈僳族非遗传习中心已吸纳专家学者以及会员约150名、非遗传承人14名,培养新的传承人100余名。“这些传统和技艺携带着我们祖先的智慧与骄傲传承至今,我希望尽自己的所学和所能,让非遗面向未来、代代相传。”谷艳说。

  本版图片除标注外均为受访者提供

(责编:岳弘彬、牛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