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30 09:57:26 来源: sp20241130
2023“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现场。 本报记者 张武军摄
凝聚合作共识 促进交流互鉴
人民日报社副社长 胡 果
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强调“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成事、办好事、办大事”“共建‘一带一路’注重的是众人拾柴火焰高、互帮互助走得远,崇尚的是自己过得好、也让别人过得好,践行的是互联互通、互利互惠,谋求的是共同发展、合作共赢。”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10年来,人民日报与共建国家的媒体、企业、民众一道,见证一个个“民生工程”“合作丰碑”跨越山海,见证共建“一带一路”成为造福世界的“发展带”、惠及各国人民的“幸福路”。从新起点再出发,我们愿持续关注共创发展新机遇、共谋发展新动能、共拓发展新空间、共享发展新成果。
创新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创新机遇,翻开共建“一带一路”日志,每天都有科技合作新举措、技术转移新进展、知识分享新交流。从新起点再出发,我们要聚焦共建“一带一路”中的重大创新成果,聚焦科技同产业、科技同金融深度融合,助力优化创新环境,集聚创新资源,推动形成区域协同创新格局。
多元互动、百花齐放的人文交流格局,夯实了共建“一带一路”的民意基础。从新起点再出发,我们将推进媒体交流,增进互学互鉴,促进互联互通,深入阐释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生动记录共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交流互鉴之路,当好“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桥梁纽带,用“心联通”滋润“软联通”、筑牢“硬联通”。
共建“一带一路”发展了中国,造福了世界,塑造了人们对世界的新认知新想象。奔向下一个金色十年,共建“一带一路”将会更具创新与活力,更加开放和包容,为中国和世界打开新的机遇之窗。今天的人民日报,拥有报刊网端微屏号等10多种载体,综合覆盖用户超过15亿人次,我们将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弘扬共同价值 唱响最美和声
新华社副社长 袁炳忠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汇聚起国际社会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最大公约数,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在共建“一带一路”的征程上,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和文化交流的使者,对凝聚各国共识和各方力量、增进各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发扬丝路精神,聚焦共建实践。要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以及“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等平台,共同挖掘“一带一路”这个新闻富矿;要积极拓展报道形式,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生产更多“内容+技术+灵感+美学”深度融合的新闻产品,让美丽的丝路画卷沁润更多人的心田。
拓展合作空间,推进交流互鉴。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媒体人要起而行之,推动不同国家间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互学互鉴,要建立多层次合作机制,开辟更多合作渠道和项目,推动不同国家人民相互理解、彼此尊重信任,更好凝聚思想和价值共识。
破除狭隘叙事,改进传播秩序。要继续推动共建国家间的新闻产品交换和数据信息共享,追求建立更加公平公正、多元包容的国际传播新秩序;要坚定地推动国际传播秩序变革,向世界发出谋求团结进步的响亮声音。
加大共同研究,提供智力支持。媒体不仅是信息的加工者、传播者,也应是社会发展的观察者、思想者。要发挥媒体在信息采集和事实调查方面的独特优势,就更好共建“一带一路”课题展开更多深度调查与联合研究,提出有针对性、建设性、前瞻性的意见建议,为提升共建国家的发展质量与合作水平提供更多政策参考。
众力并,则万钧不足举也。展望未来,新华社愿同海内外媒体同行并肩携手,合力推动人文交流、文化交融和民心相通,唱响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最美和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媒体力量。
深化交流合作 激发澎湃活力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副台长 邢 博
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年来,古老的丝绸之路焕发出崭新光彩。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擘画了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带来了新愿景新机遇。奔向下一个金色十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愿与各位同仁携手同行,为共建“一带一路”贡献媒体人的智慧与力量。
共创美好未来,要创新讲好丝路故事,接力续写丝路辉煌新传奇。共建“一带一路”硕果累累,形成了一个个“国家地标”“民生工程”“合作丰碑”。总台发挥68种语言、近200个海外站点的传播优势,精心打造《丝路回响》《丝路上的新征程》《通向繁荣之路》等一大批精品节目,生动展现“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共同繁荣的美好景象,以“思想+艺术+技术”的创新成果,向世界分享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共创美好未来,要深化拓展丝路合作,推动构建国际舆论新格局。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参与者、见证者、讲述者,总台今年以来与多国政府机构和媒体签署合作协议25份,并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为契机签署10份合作文件。我们与682家媒体机构签署新闻服务协议,建立了“全球媒体创新论坛”“伙伴系列”等国际媒体合作机制。总台欢迎更多朋友加入这些开放共享平台,共同拓展合作传播新渠道。
共创美好未来,要传承弘扬丝路精神,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深化文明交流互鉴。面对一系列全球性挑战,我们更加需要传承弘扬丝路精神。今年以来,总台创新开展“何以文明”全球巡展、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2023中国影像节等媒体活动,愿与各国媒体一道,共同打造跨越地域限制、超越文化差异的文明对话交流平台,促进民心相通、众力相聚,点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之光。
让我们深化交流合作、厚植丝路友谊,激发共同繁荣的澎湃活力,为共建“一带一路”贡献媒体人的智慧与力量!
拓展合作平台 贡献智慧力量
中国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 曲莹璞
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的新起点上,媒体人要肩负起促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使命,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为“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注入更加深沉而持久的文明力量。
坚持开放包容,消除偏见分歧,筑牢共建“一带一路”友好交流的文明之基。要用客观平衡的视角、时尚鲜活的表达,讲好丝路故事,架设民心相通“连心桥”,展示好共建国家和各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呈现不同文明和合共生、多元文化交融发展的美丽景象。
坚持守望相助,秉持共同价值,点亮共建“一带一路”和平进步的文明正道。要大力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做公平正义的守望者,传递共建各国人民对和平的愿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全球传播秩序朝着更加公平公正、合理包容的方向发展。
坚持守正创新,强化技术赋能,传递共建“一带一路”向善向上的文明温度。要用好数字文明的最新成果,建设更多数字“桥梁”、科技“山峦”、智能“港湾”,为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插上数字技术的翅膀,更好地滋养各国人民的精神世界。
坚持面向未来,发挥青年作用,凝聚共建“一带一路”青春奋进的文明动能。要为各国青年搭建好互学共进的平台,鼓励他们用青春视角观察世界,用青春声音凝聚共识、增进友谊。
大道光明,携手共进。在促进媒体合作的同时,我们还可以探索开展与智库、文化、体育等各类机构的合作,凝聚更大合力。中国日报社发起的“一带一路”语言教育文化组织联盟近日正式成立,联盟将致力于搭建语言服务平台,开展学术交流、人文交流和教师培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与互联互通。中国日报社愿与各国媒体同仁一道,深化沟通交流,拓展合作平台,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媒体智慧和力量,续写共建“一带一路”下一个10年的精彩篇章。
坚持相向而行 担当职责使命
光明日报社副社长 常 戍
10年来,共建“一带一路”从中国倡议走向国际实践,由理念化为行动,从愿景变成现实,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转变为精谨细腻的“工笔画”,取得了一系列非凡成就,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中国倡议、全球响应、世界共赢,已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鲜明特点。
非凡历程、累累硕果,离不开媒体贡献。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媒体从各自角度持续讲好真实、立体、生动、鲜活的共建故事,描绘“一带一路”是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绿色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的美好画卷,推动共建国家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推动文明互学互鉴和文化融合创新。
光明日报社十分重视传播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刊发了大量智库学者多维度、多层次的学理性阐释文章,推出了一批散发着文化芬芳、生动鲜活反映共建“一带一路”的报道,并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主流媒体合作开展新闻传播。我们与巴基斯坦、泰国、捷克、希腊等国家主流媒体进行合作,以专刊、专版、专栏以及多种新媒体产品形式,持续报道共建“一带一路”进展和成就,传播文明交流互鉴理念,彰显人类命运与共的价值追求。
先辈们穿越草原沙漠,渡过惊涛骇浪,开辟陆海丝绸之路,留下了东西方交流的千古佳话。回首这10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正汇聚越来越多不以山海为远的志合者,秉持丝路精神,让千年丝路以激荡人心的时代节拍奏响新的旋律。
历史和现实启示我们,无论相隔多远,坚持相向而行,就能走出一条相遇相知、共同发展之路。传承和弘扬丝路精神,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是顺应时代潮流、面向未来发展的正确抉择。让我们继续承担起媒体人的职责使命,不断提升传播“内功”,加强深度合作,让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更广阔的山水间产生回响,在更跨越的时空里形成共鸣,在更多的国家中结出丰硕的果实。
搭建沟通桥梁 传播精彩故事
经济日报社副总编辑 季正聚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新闻工作联接中外、沟通世界,讲好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故事,媒体发挥的作用不可替代。近年来,经济日报社积极拓展海外传播渠道,通过整合、优化国内采编团队和驻外记者站资源,合力打造面向海外受众的高质量特色专栏,不断进行内容和形式创新。
着力扩大对外传播交流。经济日报持续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理念的高质量传播,利用新的传播技术和手段,深入阐释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中蕴含的共同发展、人民至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天下大同等理念,全方位展现中国方案背后的东方智慧与文化底蕴,增进世界各国民众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解认同,汇聚起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
积极搭建信息沟通桥梁。据统计,经济日报“一带一路”原创新闻产品超过10万件,在海外报刊、网络及新媒体平台、社交平台落地。同时,经济日报建立多语种数据库、政策库、观点库,在网络外文频道和欧洲国家主流财经媒体落地,让共建“一带一路”参与各方享受信息畅通带来的成果和机遇。
不断深化媒体交流合作。当前,共建“一带一路”正迈向高质量发展,国家之间、区域之间,需要更高质量的文化交流,媒体合作大有可为。去年10月,经济日报社与希腊《海运报》签订合作协议,截至目前,《海运报》已刊发52期中国经济专版。经济日报社还立足自身特点,与共建国家媒体开展人员互访、内容互换、研讨座谈等活动,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献计献策。
共建“一带一路”是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实践。面向未来,经济日报社愿与各国媒体深度合作,在促进共建“一带一路”合作伙伴民心相通、信息互通方面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更好地讲述机遇之路、繁荣之路上的经济故事、民生故事,让共建“一带一路”这条造福各国、惠及世界的幸福之路越走越繁荣、越走越宽广。
《 人民日报 》( 2023年10月24日 11 版)
(责编:白宇、崔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