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与挑水坝(杂记)

发布时间:2024-12-23 07:43:46 来源: sp20241223

  一直以来,大运河留在我记忆里的印象并不多。直到不久前,我来到河北故城。

  大运河在故城段,流经长度有七十五公里之多,从故城县建国镇辛堤村入境,贯穿县域东部南北全境,最后经夏庄镇流入山东德州。长,只是其一,更独特的是运河故城段的弯曲连环。尤其是流入郑口镇时,甚至出现长近五公里、弧近九十度的大拐弯。

  运河,一度给故城带来繁荣。曾经的运河渡口郑口镇,因这条蜿蜒大河兴起,日趋鼎盛,以至鼎鼎有名的晋商在此建了“山西会馆”。不过,也正是这道“湾”,曾给故城带来苦难。仅清乾隆二年至新中国成立前,水患就达六十多次。

  尽管如此,治理运河的决心却从未断过,如地里的庄稼,一茬又一茬,在人的心田里坚韧生长。

  明、清两代,人们通过多次开凿、疏通河流,修建、改扩建闸坝,整修、加固堤防等办法,让运河河道有所改善。不过未能改其根本,决堤仍时有发生。

  有心人发现,运河故城段之所以容易溃决,不仅是因为河道蜿蜒不畅,堤坝沙土松软也是原因之一。经过实践,人们总结出:若要固牢堤坝土壤,在其上栽种柳树最佳,容易活、长得快、根系发达。

  1843年农历七月的一天,运河涨水,漫出河堤。这时,巡堤的民众发现,被冲倒的柳树匍匐水中,能使急流平缓许多,遂将堤岸柳树的树头、树身砍下,八九棵一捆,中间填以高粱、玉米秸秆等,倒挂堤内,以减缓水流。那些树身,铺展于堤内弯处,如龙潜水,树头颇似巨型龙尾,人们形象地称其为“龙尾埽”。

  后来,以龙尾埽拦水缓解冲力为原理,在过去堤坝工程的基础上,人们分别于1843年、1937年、1945年与1947年,修建了六座拦水坝,名“挑水坝”。这些挑水坝,位于如今的郑口镇郑口大桥西侧,呈倒U字形分布在河堤内侧。它们有效减缓了水流从不同角度的冲击,非常符合流体力学原理,成为研究近现代水利工程不可多得的实物。

  2017年,这六座挑水坝被修葺一新。从西到东,编为一至六号,巍然矗立,遥相呼应。故城人在每座坝体之上,又各建亭榭一座,依次命名为观涛、曲流、挽澜、息浪、登临、闻莺。

  而今,这些挑水坝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个春天,我实地感受了三号挑水坝的魅力。

  远远的,先是在一片绿意中望见两棵高大的树,近了,发现实乃两棵长势正旺的大榆树,嫩嫩的叶子已然萌发。这样高大、粗壮的榆树,如今在北方已不多见了。

  而周围的那些杨柳,更是一派繁荣,一团团一簇簇,像运河堤坝上长出的蓬松卷发。

  再往前走,一座雕梁画栋、飞檐翘角的亭廊出现眼前——这便是挽澜亭。

  沿堤坝内侧台阶,我下到坝底。此刻,我与向东北方滚滚而去的运河水,面朝同一方向了。仰头再望三号挑水坝,它那守关将军般的刚毅气势,顿时冲击着我的双眼和内心。不难想象,当那些巨浪冲向挑水坝时,它定会给凶猛之水以重重回击,令它们卸下骄纵,而挑水坝上那修旧如旧的四个大字——抑息狂澜,更强化了这种气势与决心。

  当然,眼前的运河水早已变得温顺。我自默立,但见大水静谧,波光粼粼,如一条宽大的弧形亮缎,流淌在河道之内。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运河故城段曾断流过。如今,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生态也越来越好,上游水库充盈,与运河实现了相互依存,旱季能及时补水,运河故城段再没出现过断流,更没发生过决堤。

  运河之水,福泽一方。这,该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写照吧。

  《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13日 08 版)

(责编:白宇、卫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