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5 18:29:50 来源: sp20241115
注重人格塑造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夯实城乡一体均衡发展之基,让劳动教育重回教育的起点……山东省济宁市以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担当办好乡村教育,托起乡村振兴未来希望。近日,首批山东省乡村教育振兴实验区遴选结果公布,济宁两县市成功入选,获得省级乡村教育振兴政策和资金支持。
不仅是“质量”的吸引
今年新学期开学,本来要跟随务工父母进城上学的刘尚甲、王慧表兄妹俩,不约而同地选择回到农村老家的郭里中学就读。
郭里中学是一个远离城区的乡村中学,在2023年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家长、学生选择这里,仅是因为教学成绩突出吗?
“教学质量固然重要,我们同样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郭里中学校长周健表示。
在郭里中学,每周一的升旗仪式过后,简短的校会上都会安排一位老师或学生代表作两分钟书面发言,主题包括思想政治、德育教育、团结友爱等内容,或是教学心得体会、校内外的一件小事,以鼓舞学习士气、养成良好学风。
去年,周健代表济宁市中学校长参加了省教育厅召开的乡村教育振兴座谈会,郭里镇被评为山东省第一批强镇筑基试点乡镇。
济宁市选点打桩,在全市逐步推广典型经验做法,乡村中学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高,家长、社会对教育满意度逐年提升。“关注人格培养,注重释放学生全面发展潜能,‘先成人再成才’正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济宁市教育局局长王洪正表示。
照亮“被遗忘的角落”
说起两年前的一幕,谢老师至今心潮难平。谢老师原来所在的初中处在城乡接合部,当年开学前分班,他教的班级有41名学生,可到了开学前一天,有18个孩子转去了教学条件更为优越的城里学校。“教室空了一半,我的心凉了半截。”谢老师无奈地表示。
城乡接合部,不能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这种现象被彻底改变。邹城教育园区负责人仲崇波介绍,今年新学年开学后,邹城二中的师生们搬进了新校址。在这所现代化的学校里,乡村学生占到了一半,农村孩子择校转学现象再也没有发生。
强抓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济宁市印发《山东省建设全国乡村振兴先行区济宁市专项工作方案》;深入开展“强镇筑基”行动,省级教育强镇筑基试点14个,入选数量并列全省第1位;同步实施“双百工程”,评选出乡镇“百强中学”“百强小学”143所,辐射带动乡村教育水平整体提升。
同时,济宁实施“强校扩优”行动,通过名校建分校、强校带弱校,采取集团化、联盟化、结对帮扶等方式,推动城区优质学校与乡村学校结对共建、捆绑评价。截至目前,全市“强校扩优”覆盖乡村中小学学校673所,覆盖率达70.25%。
劳动实践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前胸……”
走在前往兖州区大安镇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路上,很远就听到孩子们嘹亮的歌声。这里是兖州区17处校外劳动实践基地之一。在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正在上劳动实践课。
寒露节气前一天,同学们的劳动课是“种小麦”。
“我们分好工,有的开垄、有的施肥、有的播种、有的压水……”朱梓墨同学告诉记者,“大家在合作劳动中,学会了诚实、守信、互相帮助,虽然辛苦,但锻炼了体魄,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
在“养殖区域”,孩子们为动物投食、喂水,清理禽舍,忙得不亦乐乎。
“识稼穑,会知艰辛;知艰辛,会懂俭朴。而俭朴是一种美德。培养孩子勤俭朴素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责任。”劳动课教师深有感触。
“耕读教育其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济宁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济宁市做好劳动实践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章,不断创新校园教育环境,打造“儒雅育人”教育品牌。开展了“一校一导师”“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创建活动,先后培养国学导师3200人,构建起“市有讲师团、县有志愿者、校校有导师”的传统文化教师队伍体系。编研了《济宁市传统文化进校园》读本、中华传统美德系列丛书《十德育人》,开发了《传统文化课堂教学评价量表》《传统文化学业质量标准》。“孔孟之乡中小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探索”荣获国家一等奖、山东省特等奖。全市乡村少年宫建设覆盖率达100%。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国学的魅力,学习古人智慧、他人所长,不断充实提高自我。
(本报记者 赵秋丽 本报通讯员 丁永宏 扈宏毅) 【编辑:卞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