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世界人权宣言》发表75周年 专家学者重温宣言精神共话中国实践

发布时间:2024-12-28 04:39:08 来源: sp20241228

   中新社 北京12月4日电 (曾玥 李京泽)“纪念《世界人权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发表75周年”研讨会4日在北京举办。会上,多位人权领域专家学者重温《宣言》精神,就中国参与全球人权治理的实践与贡献展开深入研讨。

12月4日,“纪念《世界人权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发表75周年”研讨会在北京举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国际法研究所副所长,联合国禁止酷刑委员会委员柳华文表示,《宣言》是当代国际关系形成之初由联合国制定和通过的首个多边国际人权文书,实现了人权国际保护的突破,是国际法史上国际组织造法的里程碑,是国际人权法的基石。 中新社 记者 田雨昊 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国际法研究所副所长,联合国禁止酷刑委员会委员柳华文表示,《宣言》是当代国际关系形成之初由联合国制定和通过的首个多边国际人权文书,实现了人权国际保护的突破,是国际法史上国际组织造法的里程碑,是国际人权法的基石。

  人权在不同国家的概念和分类不尽相同,落实保障的形式和程度也各有异。在此背景下,柳华文指出,《宣言》超越意识形态的划分,强调人权基于人的人格和尊严,人权是“人人”平等并“应以兄弟关系的精神相对待”,兼顾了西方国家传统上强调的公民和政治权利以及东方国家关注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全面、系统地概括了作为基本权利的人权及其主要方面和内容。

  “虽然时光逝去75载,但时至今日《宣言》的作用与影响犹在。”中国人权研究会副会长、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鲁广锦认为,《宣言》的重要地位和重大影响源于其本身的合理性、共同性以及其世界性。合理性在于它倡导了符合全人类进步要求的一种人权价值;共同性在于它基于人类基本道德提出了一种普遍理想追求;世界性在于它超越了某种文化或文明,建立起一种全球性人权标准。《宣言》的合理性、共同性和世界性,正是其文明包容性精神的体现。

  重温《宣言》精神之外,中国参与全球人权治理的实践与贡献是与会专家学者关注的另一重点。

  在中国人权研究会副会长、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院长付子堂看来,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共同构成的“三大全球倡议”,为解决人权赤字难题和完善全球人权治理开出一剂良方。安全是发展和文明的前提,没有和平安宁的环境,发展和文明就会失去保障;发展是安全和文明的基础,唯有繁荣发展,和平才能持久,文明才能进步;文明是安全与发展的升华,同时文明又能为安全和发展提供精神支撑。

12月4日,“纪念《世界人权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发表75周年”研讨会在北京举办。北京理工大学讲席教授、科技人权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齐延平通过东西方文化传统对比,指出中国的文化传统自开蒙之时起便立足于人的关系,主张对群体、对他者的责任。遵循《宣言》第29条确立的原则精神,为人权制度、开展人权实践加载责任伦理精神,是中国对世界人权事业的重要哲学贡献。 中新社 记者 田雨昊 摄

  北京理工大学讲席教授、科技人权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齐延平通过东西方文化传统对比,指出中国的文化传统自开蒙之时起便立足于人的关系,主张对群体、对他者的责任。遵循《宣言》第29条确立的原则精神,为人权制度、开展人权实践加载责任伦理精神,是中国对世界人权事业的重要哲学贡献。

  齐延平进一步表示,中国现代人权发展践行了《宣言》原则精神,创新发展了《宣言》制度体系,确保了中国人民各项人权广泛充分、真实具体和有效管用,并为世界人权由个体单维转向全体与个体双维新制度形态提供了中国智慧。(完)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