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4 18:58:02 来源: sp20241124
近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共同制作的节目《非遗里的中国》第二季正在央视播出。节目融合科技、文创、生态等元素,生动展现非遗项目的魅力,为非遗与文旅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新思路。
如何使广大观众通过节目深入感受非遗之美,获得沉浸式的体验,是讲好非遗故事的关键所在。节目在故事单元中,通过丰富的镜头语言建构“视听奇观”,以巧妙、灵动的画面阐述令人惊叹的非遗技艺。这种方式在拉近非遗文化与观众距离的同时,也完成了对非遗技艺的解码,使非遗充满温度、富有生命力。如在广西篇中,为了展示武鸣府城红糖制作技艺,创作者以类似微短剧的形式集中呈现制作流程。在贵州篇,创作者以不同景别的快速剪辑和镜头叠加,配合微距拍摄,展示牙舟陶烧制技艺。这些案例让观众迅速了解某种技艺或知识,并对非遗技艺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具象认知。
节目采用沉浸式的叙事手法,通过对场景的重构,打造“非遗街区”。镜头跟随主持人和嘉宾的视角,穿街过巷、移步换景,开启了一场富有趣味的非遗文化之旅。“街区”的构建,既是非遗活态传承的载体,也是集中陈展的文化空间,还是一站式旅游打卡地。通过空间的营造,非遗文化融入了日常生活,进一步丰富了文化旅游消费的新场景、新业态,也彰显了“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创意初衷。
除了在形式上运用多项科技成果展现非遗特色之外,《非遗里的中国》第二季在内容上更有针对性地挖掘非遗中所蕴藏的时代价值,探索传承至今的中国智慧。在新疆篇中,正在兴建的天山胜利隧道的竖井与传统坎儿井的开凿通风原理异曲同工。浙江篇中,固体火药雕刻师所使用的刀法与传统篆刻的“冲刀法”“切刀法”多有相似之处,都需在方寸之间进行精准操作。湖北篇中,“电流体喷印技术”在研发过程中受到传统拓印技艺点墨成像的启发,实现了技术上的重大突破……这些案例表明,传统非遗工艺在科技的助力下,正以多维的形态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我们的现代生活。
《非遗里的中国》从第一季到第二季,以更多维、更生动、更青春的表达,对非遗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有益探索。借着节目引发的热潮,我们还应进一步思考如何将流量持续转化为文旅消费新动能,让更多非遗技艺焕发新生。
(作者:吴雨航,系中国视协融媒体专委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助理研究员)
(责编:王连香、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