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为何要把十几米的树装进十几厘米的瓶子?

发布时间:2024-08-24 19:57:35 来源: sp20240824

野外仅有几百株甚至十几株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咋保护?

没法采集到种子怎么保护野生植物种质?

滇桐植株 杨静摄

滇桐植株 杨静摄

滇桐,是锦葵科滇桐属的高大乔木,最早于1921年在云南被发现并命名,是距今6500万年到2万年前的新生代第三纪孑遗属。

在古老的地质历史中,它这支谱系曾在第三纪广布于整个北半球,如今只剩下滇桐和滇桂桐。然而滇桂桐自1975年记录以来,就再也没发现过野外植株,可能已经消失。

滇桐果 陈智发摄

滇桐果 陈智发摄

孤独的滇桐,成为了科学家探索滇桐属植物系统演化的关键钥匙,其价值无可估量。然而,野外数量的极度稀缺,让它的生存状况岌岌可危。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综合保护团队从2006 年开始就研究滇桐的保护生物学,并系统开展了其种质资源的调查、采集和综合保护工作。

历经十余年的艰辛探索,研究团队在云南、西藏墨脱和贵州共找到500余株滇桐个体。因其特殊性和濒危状况,滇桐被列为亟待抢救和保护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

滇桐花 陈智发摄

滇桐花 陈智发摄

如何有效拯救与保护?传统的引种栽培方式耗时漫长,从种植到开花结果往往需要数十年之久。以滇桐为例,从种质采集到人工繁育开花结果需8年;而华盖木更是需要30年才能首次开花。

自2010年起,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正高级工程师罗桂芬便开始尝试通过组织培养技术保护繁育珍稀濒危植物,将十几米高的大树“装入”十几厘米的瓶子中。

滇桐生长环境 杨鸿伟摄

滇桐生长环境 杨鸿伟摄

从滇桐到华盖木、壮丽含笑,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已有60多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通过组培技术实现了种质资源的离体保存。

(责编:王震、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