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稀有剧种 传承文化瑰宝(中国道路中国梦·与时代一起奔跑)

发布时间:2024-11-15 04:48:57 来源: sp20241115

  在大众文化娱乐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古老的地方戏曲如何扩大影响力、增强吸引力?从十几岁学戏开始,我和同行们一直在探寻答案。

  山西是戏曲大省,剧种丰富,群众基础好,过去几乎村村有戏台。仅拿五台赛戏来说,这一古老剧种融民俗礼仪与表演艺术为一体,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演出时,没有固定程式,也没有婉转曲折的唱腔旋律,而以道白和吟诵诗句为主。其伴奏主要是打击乐和吹奏乐,一些剧目还需演员佩戴面具。朴素的演出形式、悠久的历史传承,使其成为戏曲百花园中的一种独特存在。

  追本溯源,许多地方剧种都源于民俗活动,活跃于乡间。乡野大地散落着丰富的戏曲遗存,也聚集着天然的受众。由此而言,唤醒赛戏的生命力,不能脱离乡村这个根。我们走乡串镇,走访民间艺术团体,收集、整理遗留剧目,希望更大程度完善赛戏“拼图”。同时,我们多次到周边村镇演出,观演村民达2.6万余人次。有年长的村民告诉我,“一场赛戏,从幼时听到现在”。对他们来说,赛戏不仅仅是一种表演艺术,更是刻进骨子里的“文化乡愁”。

  艺术传承发扬,必须创新。作为五台赛戏的传承人,深感责任重大。近年来,我们排练演出了《孟良盗骨》《戏柳翠》等剧目,推进《梦断三国》《赶旱船》两个剧本。赛戏的道白多以方言为主,年轻观众、外地观众不易听懂,若全用普通话,又失了原汁原味。针对这一情况,我们排戏时将普通话和方言结合,形成“五台普通话”道白,演出效果更好。在剧场演出时,我们还不时穿插一些流行小曲、说念段子,用以暖场、活跃氛围。传承并非一成不变,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剧本、表演和传播方式,使之更加契合时代、贴近受众,才能让地方戏曲获得新的生机活力。

  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山西地方文化的响亮招牌。近年来,山西加强对本地戏曲的保护与传承,通过增加公益性演出场次等形式,以展演促发展、以活动促繁荣,不断增强稀有剧种的生命力、影响力。得益于此,赛戏也有了更多展演机会、触达了更广泛的受众。乘着政策东风,我们大力推进戏曲进校园、进社区,同时以省际艺术交流为契机,将赛戏唱到内蒙古、江苏等地。今年“五一”假期,我们在五台山景区连演5天,为游客带去耳目一新的戏曲文化体验。这启示我们,顺应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新趋势,找准文旅融合的发力点,有助于扩大受众范围,增强戏曲发展的内生动力。

  艺术常青,文化常新。一段时间以来,从广东潮汕的英歌舞、福建的游神,到甘肃的社火表演,带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赢得更多关注,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持续释放。我们由衷高兴,也信心倍增。守护稀有剧种,传承文化瑰宝,我们会一直唱下去。

  (作者为山西赛戏团晋剧戏曲艺术有限公司负责人,本报记者郑洋洋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23日 05 版)

(责编:赵欣悦、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