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3 15:43:05 来源: sp20241123
人民网北京12月12日电 (记者申佳平)12月12日,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举行的“发挥国家高新区作用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副司长吴家喜介绍,截至2023年11月,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国家高新区”)总数达178家,依托66家国家高新区建设了23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自创区”)。
根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部署要求,科技部指导国家高新区和自创区等科技园区建设的职能已划转至工业和信息化部。今年9月召开的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对更好发挥高新区等各类园区的重要载体和引擎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
吴家喜介绍,国家高新区设立35年来,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初心使命,做好“高”和“新”两篇文章,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道路,成为我国重要创新策源地、体制机制改革试验田、高成长企业和高端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为我国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指出,近年来,国家高新区不断深化改革探索,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对接,综合实力快速提升,为新时期高水平推进新型工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发挥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作用,成为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引擎。2022年,国家高新区生产总值达到17.3万亿元,创造了全国14.3%的GDP,贡献了全国13.6%的税收。2023年1-9月,园区生产总值(GDP)达到12.33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7.11%。
二是培育壮大高科技产业集群,成为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重要基石。中关村新一代信息技术、武汉东湖光电子、张江集成电路产业的规模分别占到了全国的17%、50%和35%。支撑建设了38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集聚了1/3的高新技术企业、2/3的科创板上市企业。
三是强化创新策源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成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有力支撑。从基地平台看,国家高新区聚集了近80%的全国重点实验室、70%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78%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从研发投入看,国家高新区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超万亿元,占全国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近一半。从成果产出看,国家高新区企业拥有发明专利占全国接近一半;智能机器人、卫星导航等一批引领性原创成果在高新区加速产业化,第一枚人工智能芯片、第一个量子通信卫星等均诞生在高新区。
四是增强辐射带动作用,成为落实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的主要阵地。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集聚了全国1/4的国家高新区。东部地区地级市国家高新区覆盖率已达71%,中部地区地级市覆盖率已达59%。
吴家喜表示,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落实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部署,坚持继承巩固、创新发展,始终秉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初心使命,进一步聚焦国家战略需求,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以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引领产业升级,培育发展新动能,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多“高新”力量。
(责编:申佳平、吕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