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1 13:25:48 来源: sp20241101
中新社 苏州5月9日电 题:拙者为政处 夜访问雅园
中新社 记者 钟升
夜幕中的苏州古城告别了白日游人如织的喧嚣,月光照耀下的小桥流水、粉墙黛瓦静谧而素雅,一如千百年前一般。古城内的拙政园灯笼高挂,过门而入,墙上由灯光印出一轮圆月,月中题有四字——拙政问雅。
明正德五年(1510年),御史王献臣归隐苏州,买下荒废的大弘寺造园作为归隐之所,取晋代潘岳所作《闲居赋》中“筑室种树……灌园鬻蔬……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一句,起名为“拙政园”。月有阴晴圆缺,园有分合兴衰,历经数百年,终成今日样貌。
图为“拙政问雅”夜间游园项目。 (苏州市园林局供图)虽以“拙”为名,位列《世界遗产名录》、跻身“中国四大名园”的拙政园却是精妙异常。作为目前苏州占地面积最大的对外开放的古典园林,拙政园的水域面积独占五分之一,天然带有水的灵动。园中建筑均以水池为中心,面水而建,各具特色。借由廊墙的分割,整座园子被分为东、中、西及住宅四部分,各部分曲径通幽自成一派却又相辅相成。
拙政园声名日盛,慕名而来的游客众多。为使游客体会到古人那份大隐于市、醉心山水的意境,苏州推出了“拙政问雅”夜间游园项目,以期在朦胧而幽静的夜色中,为游客带来不一样的游园体验。
据拙政园管理处副主任李艳介绍,“拙政问雅”主要是通过声光电,对园内亭台楼阁进行重构,并引入昆曲、苏绣等非遗元素,充分调动观者感官。在景与境的交融中,令游客跨越时空与古人产生共鸣,沉浸式感受古人雅趣。称之为文化遗产的“活化”,可谓一语双关。
202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公布了2023“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奖”,《拙政问雅·夜苏博:一场跨越五百年的时空邀约》项目获奖。
航拍苏州拙政园。 中新社 记者 泱波 摄踏入月下古园,流光经轿子的花窗溢出,在墙上“雕琢”出细致图案,照壁上已模糊的“迎祥”字迹通过现代科技的加持重焕光彩。文徵明等吴门名家画作上的清泉、白云、松柏栩栩如生,草木间鹿鸣呦呦,游廊上鹤舞翩翩。远远望去,演员扮作杜丽娘与春香正在假山亭台间唱着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不知客之梦为柳生与,柳生之梦为客与。
在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鲁安东看来,园林是古人通过实景叠加文学、诗词,共同塑造出的天人合一的生命体。
“这就是将中国传统文学的意境,投射于现实的草木亭台上,从而造就的古典增强现实技术。”鲁安东指出,古时,文人通过在园林中作诗题字、举办雅集等活动,实现肉体和精神的融合。今天,可以用现代数字技术达到这一境界。“这并不是什么全新的想法,而是对人的基本需求的回归。”
相传拙政园分归两户人家时,在园中高处不仅能观自家花木,还可赏隔壁山水,古人戏称为“劫景”。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时,也不忘以隔开拙政园与苏博的白墙为长绢,“劫”来拙政园几棵古木的树冠,打造经典的片石假山。而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下,如今工作人员可任意“劫”取柔光、雅乐,于拙政园中打造出绝世幻境。
在现代声光技术加持下,夜间的拙政园呈现出不一样的风韵。 (苏州市园林局供图)看似大胆的创意,微小之处却又体现出苏州人造园的精细。为保护“园”生态,夜游项目所需的近500盏灯、60余个投影仪及音响都使用高安全性的蓄电池供电,园内不增一缆一杆。夜游前由工作人员布置照明,结束后再收回,每日皆如此。所有设备均被巧妙隐藏,见光不见灯,同时合理控制光线的流明度以减少光污染。古树名木的半径5米内更是杜绝一切设备。
“保护与活化,保护始终是被放在第一位的。拙政园已经500多岁了,我们要把它好好地映在下一代心中、交到下一代手中。”李艳说。
园内游毕。出口通廊处,高墙上投影着随时光变幻的十二月相,下有李白的诗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纵岁月荏苒,月依然,园依旧。(完)
【编辑:姜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