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大数字经济 拓展就业空间

发布时间:2024-11-21 16:08:07 来源: sp20241121

  规划路径、点击遥控,一架巡检无人机贴着正在建设的百米高楼缓缓飞起。中建深装河套壹号项目安全负责人陈文棋的手机屏幕上,玻璃幕墙建设实况和扬尘、噪声等环境数据一目了然。

  “这种超高层大楼巡检,以前要攀高爬低,至少三四个小时。现在用无人机,10分钟内就能完成。”31岁的陈文棋做了多年“蜘蛛人”,如今靠无人机“落了地”,变为数字职业从业者。

  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规模快速增长,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催生出大量新职业,激活了就业市场的“一池春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如陈文棋一样投入数字经济的怀抱。与此同时,加快数字技能人才培养也成了当务之急。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与数字经济相匹配的专业集群;搭建数字人才培育平台,举办多层次数字技能培训班和竞赛活动;推进数字职业技能标准和评价体系建设……作为数字经济大省,广东瞄准提高全民全社会数字素养和技能目标,推出一系列措施,推动数字职业发展,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拥抱新业态,数字领域就业方兴未艾

  在广汽研究院智能驾驶仿真实验室,软件工程师张清凤接到了新任务——给智能驾驶系统当“教练”。

  “借助腾讯云的高精地图、数字孪生、游戏引擎等技术,我们研发了智能驾驶数字孪生平台,可以远程监控智能驾驶车辆在实际道路上的测试,也可以模拟各种场景,帮助处理现场紧急情况。”张清凤指着屏幕说,“这些测试场景和数据,就是智能驾驶系统学开车的教材。”

  通过数字孪生技术,该实验室智能驾驶系统测试昼夜不息,一天就可完成超百万公里的验证里程。目前验证的环境模型已覆盖全国主要道路。

  在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里,张清凤的职业属于数字孪生应用技术员,为新增的97个数字职业之一。眼下,我国智能驾驶迈入产业化阶段,该职业从业者也成为汽车厂商竞相争抢的人才资源。

  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让年轻人有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从外卖骑手到无人机飞手,再到无人机航线规划师,经过3年不间断的学习培训,罗锡坤与数字打交道越来越多。

  “新航线通航前,需要对无人机所过之处进行深入研究,尽可能选择相对空旷、信号干扰小的路线,减少环境对无人机飞行安全的影响,同时确保出现紧急情况时无人机可降落在安全区域。”在深圳美团无人机运行管理中心,罗锡坤正在电脑上分析实地采集来的航线信息。“我们正在规划无人机新航线,帮助医院在多点间运送检测样本。”他说。

  近年来,随着《广东省实施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广东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广东省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出台实施,广东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测算,2022年广东数字经济规模为6.41万亿元,连续6年居全国第一,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9.7%。

  数字化管理师、商务数据分析师、智能楼宇管理员、区块链应用操作员……越来越多的数字职业萌芽生长,逐渐产生吸纳就业的集聚效应。

  培育新职业,数实融合赋能千行百业

  去年底,在南方电网深圳供电局工作近20年的陈敏有了一个新身份——绿电绿证服务经理。

  所谓绿证,是对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所发绿色电力颁发的具有独特标识代码的电子证书,1个绿证单位对应1000千瓦时可再生能源电量。“当前一些客户对绿色用能的要求很严格,有了绿电绿证消费证明,更容易拿到订单,而且能减免碳关税。”华生电机(广东)相关负责人说。

  陈敏的工作就是帮助绿电供需双方搭建合作平台,帮助企业应对国际绿色贸易规则。“我们搭建了深圳市‘绿电易’平台,提供资讯查询、供需挂牌、出具核定报告等服务,用大数据为出海企业和发电企业赋能。”陈敏介绍,2023年深圳市场化用户参与绿电直接交易购买绿电电量达5.9亿千瓦时,占广东省绿电直接交易电量的23.35%。

  数字职业从业队伍的壮大,也推动了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不断做优做强数字经济。

  在广州足球公园项目建筑工地,95后张伟西是中建四局建筑信息模型(BIM)团队负责人。已经细化到一梁一柱的三维模型上,每一根管线的铺设、每一块幕墙的建设都可全方位放大查看。

  “我们正在BIM上做异形柱梁搭接方式的深化设计,验证优化后向施工团队交付。”张伟西说,在结构复杂的大型项目建设中,BIM已成为必不可少的工具,“相当于数字化的三维效果图,在上面可以不断优化施工方案,从而更加科学地组织施工,也让设计方和施工方的沟通更加准确高效”。

  张伟西介绍,现在很多建筑企业都在争相组建BIM团队,利用数字技术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BIM工程师也成了业内“香饽饽”。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经济的触角已经深入千行百业。作为制造业大省,广东正积极推动数字产业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目前广东已推动超过3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到2025年要推动超过5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带动100万家企业“上云用云”。

  今年初,广东下达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资金7.74亿元,重点支持推动中小企业在设计、制造、销售、服务、管理、安全等各环节数字化升级,实现“链式转型”。

  在越来越多的传统产业中,新涌现的数字岗位已经为企业发展立下了“战功”——

  在广州明珞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为整车厂提供新生产线前,生产线虚拟调试技术团队先将3D数模、电气程序、机器人程序等进行线上虚拟集成并试运行,交付周期从1年缩短到6个月内;

  在佛山蒙娜丽莎集团数智化示范工厂,数字化改造覆盖了研发、设计、生产、质检和销售全链条,排产周期从7天缩短到1天,订单交付率从70%提升到95%;

  在东莞信易电热机械有限公司,通过量身定制的生产管理系统“上云用云”,不仅实现生产数字化,还实现了产品智能化,近5年来人员减少30%,产值却翻了一番……

  紧贴新需求,多措并举培养数字人才

  记者走访多家企业发现,当前,高素质数字技能人才短缺、市场需求与人才结构不匹配、人才培养培训机制不健全、职业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尚待解决,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如何加快培养紧贴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需求的人才队伍?广东提出,构建以产业岗位标准为引领、以院校学生和教学资源为基础、以职业技能等级评价为纽带的“产教评”融合发展的产业技能生态链。

  广东积极发挥职业院校多的优势,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办订单班、冠名班,共建“数字工匠”人才培养基地,打造与相关产业体系相匹配的专业集群。

  去年以来,在贵州省赤水市天台山,散养在竹林中的25万只乌骨鸡有了“AI管家”。量身研发的智慧养殖系统,可以对每一只鸡追踪识别,还可以实时监控鸡舍环境,解决了散养鸡丢失率高、疫病传播控制难、野兽袭击频发等难题,让乌骨鸡林下养殖出栏率提升30%。

  这款系统的研发主力是深圳大学腾讯云人工智能特色班一群00后。“我们希望用数字技术帮助农户增产增收,让农业也能有科技范儿。”2020级学生王翊沣颇为自豪。

  广东依托远程职业培训平台,专门开设了“广东技工”“数字技能”线上培训专栏,举办各类数字领域技能竞赛,提升全民数字素养和技能。

  从2021年开始,广州市人社局大力推进新就业形态技能提升行动、全民数字技能培训行动、“互联网经济”技能培训行动等“三大行动”,大规模开展“互联网+”培训。

  在数字经济产业集聚的广州市海珠区,“数字技能”职业技能竞赛引来众多企业积极参与,通过考核的参赛选手可获得对应工种的职业技能高级证书。目前,海珠区已基本形成职业技能标准开发、培训示范基地认定、企业技能人才培养、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为一体的人才培养与评价闭环体系,为数字产业输送人才超3万名。

  在深圳市职业技能培训指导中心,围绕深圳市“20+8”战略性产业集群而组织开展的新职业、新工种、新技术示范性培训班已有400余个。该中心培训部部长俞益飞介绍,为更好地满足产业所需,培训课程开发由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主导,实时更新。

  广东先行先试推动数字经济领域“一试两证”,并逐步建立职业技能等级与企业数字技能认证证书互认机制。企业组织一次考试,就可以同时核发人社部门认可的技能等级证书和企业认证证书,让职业技能标准评价体系更加适应产业发展需求。

  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广东以龙头企业为牵引,集聚产业内生态企业、院校等,推动企校共同制定培养标准、共同制定评价标准、共同招生招工、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培训、共同评价、共同激励、共同管理,打通技能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目前全省遴选培育首批63条“产教评”技能生态链,覆盖13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吸引了3170家企业、432家院校参与。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17日 15 版)

(责编:白宇、卫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