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传承中医药国粹 打通产业“任督二脉”

发布时间:2024-11-28 00:59:10 来源: sp20241128

   中新网 济南11月1日电 (吕妍)11月1日,在位于菏泽市定陶区的大片金丝皇菊田里,放眼望去,金丝皇菊长势喜人,金灿灿的菊花令人赏心悦目,村民们正在忙着采摘、筛选、装箱,现场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作为一种中药材,金丝皇菊具有疏风散热、清热解毒、明目等功效。

  定陶区鼓励中药材在各镇街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协调土地流转、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保障优化、农技人员指导等系列举措,建设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培育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药农经纪人、药农带头人等新型经营主体,扩大规模优势和带动效应,促进中药材产业蓬勃发展。目前防风、芍药、金银花等特色中草药种植面积2万余亩,成为民众增收致富新渠道。

菏泽市定陶区马集镇金丝皇菊中药材种植基地里,村民们正在采花。定陶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近年来,山东从中药材种植等领域拓展,逐步推动中医药产业向养生保健、健康食品、康养旅游、健康养老等领域跨界延伸,加快构建“中医药+”融合发展新格局。

  近日,记者在济南市平阴县孝直镇焦柳沟村的种植基地里看到,乡野田间一片热闹的景象,600多亩牛蒡喜获丰收。基地负责人曹连杰介绍说,“牛蒡可以炒着吃,也可以泡茶,喝酒,能降血压降血脂。今年长势好,平均亩产在8000斤以上。我们装车以后统一运回进行清洗、打包,再出口到日本、韩国等地,销路非常好。”

  牛蒡这一产业在孝直的落地生根,是孝直镇引导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促进农业增效的又一新的成果,也是孝直镇发展中药材产业的一次“成功试水”。一片黄芩、一颗白芍、一株黄芪……中药材种植在孝直已经成为民众致富的金“药”匙,总种植面积1000余亩,“东菜中药西粮”农业产业格局初显成效。

山东平阴牛蒡喜获丰收。平阴融媒体中心 供图

  潍坊市安丘市柘山镇投资100万元(人民币,下同),流转彭家沟村土地120亩,由该村党支部领办创办彭家沟村中草药种植专业合作社,吸纳周边约100户民众入社,新发展金银花种植220亩。“按照当前市场价保底测算,一亩地可增收6000元,村集体仅此一项即可增加收入5万元左右,民众户均增收5000元。”彭家沟村党支部书记王福章说。

  目前,柘山镇建设新晟达“粮·药·油”间作全链条增收项目,规模化流转种植金银花1500亩,建成后产值可实现300万元以上,总计增加税收1000万元以上。立足镇域实际,做强做大中草药产业,整合种植党参、金银花等优质中草药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走进聊城市临清市新华路街道桑黄二期产业项目菌包生产车间,机器轰鸣,工人忙碌。车间内,一个个圆墩墩的菌包被流水线输送到包装车间打包外运。

  “黄河故道古桑园桑黄品种占全国市场的80%以上,得益于这一优势,我们生产出桑黄酒、椹酒、破壁灵芝孢子粉等种类繁多的桑黄功能性食药用品。目前,桑黄二期项目中桑黄灵芝超临界提取项目、桑黄单醇提取项目、中药饮品生产加工项目等设备正在安装,建成投产后将进一步丰富桑黄产品种类,延长补齐产业链条,打响‘临清桑黄’品牌,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新华路街道党工委书记朱亮介绍说。

图为临清市新华路街道种植的桑黄。汪寅辰摄

  “紫苏茎叶及子实可入药,为发汗、镇咳、芳香形健胃利尿剂,有镇痛、镇静、解毒作用,治感冒;梗有平气安胎之功效。这些药材一部分炮制好放到学校本草馆,一部分销售后,用来给困难学生购买学习用品。”在枣庄市峄城区白山前小学白山本草园的中医药种植实践基地,老师徐孝付一边向学生介绍,一边带着学生收割紫苏等中草药。

  为发展中医药产业,峄城区在鼓励民众种植中医草药的同时,将中医药文化植入校本课程,建设中医草药种植实践基地,有效助力中医药产业发展,推广中医药文化。

  聊城市茌平区则着力发展中医药特色村卫生室,打通中医药服务“最后一公里”。“扎上针20分钟就觉得轻松,浑身舒服,张大夫针到病除。”在茌平区胡屯镇前徐村卫生室,71岁的患者张荣廷做完针灸,连连夸赞卫生室大夫张汝伟医术高超。据悉,该卫生室是茌平区重点打造的60处中医药特色村卫生室之一。

  中医药特色村卫生室建设,是茌平区基层中医药工作的创新举措。为加强农村中医技术服务,完善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使基层民众在家门口能够享受更加优质、高效、价廉、便捷的中医药服务,茌平区持续多年开展中医药特色村卫生室建设工作,民众不仅可以找医生号脉、拿药,还可以接受针灸、推拿等多种中医治疗。

步长中药现代化集成项目园区的中控室现场。菏泽鲁西新区办公室供图

  近年来,中医药越来越受到民众的关注,菏泽鲁西新区也在全方位的展示中医药文化知识,着力打造精品国医堂,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日前,在步长中药现代化集成项目园区的中控室,工作人员通过智能设备,就自动完成了药物提取、浓缩、醇沉、出膏等全过程,为中医药产业插上智慧化翅膀,让中医药在生产过程中质量可控、可溯源。

  据介绍,为进一步发展中医药事业,该区建设了精品国医堂5处,中医药特色卫生室31家,中医药知识文化墙1处,中医药文化主题公园1处,并建立师承培养体系,充分发挥老专家、科室主任、业务骨干的传、帮、带作用,大力培养中医传承人才,深化中医药领域的应用。(完)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