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太空丝路” 共享空间资源

发布时间:2024-12-25 04:21:58 来源: sp20241225

  中国政府援助的埃及二号卫星初样星。   新华社记者 王东震摄

  马来西亚吉隆坡中国公学的学生参加“天宫对话”活动。   新华社记者 朱 炜摄

  从精准定位中欧班列的北斗系统,到遏制热带雨林盗伐的资源卫星,再到惠及各国的空间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来,中国同“一带一路”合作伙伴深入开展航天合作,携手建设了一条宽阔壮美的“太空丝路”,为开发利用空间资源、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贡献。

  

  北斗导航应用各行各业

  地面上,一趟趟横跨欧亚大陆的中欧班列穿梭忙碌。班列上,装有北斗终端的集装箱具备高精度定位导航功能,实现了传统运输方式的升级与转型,让物流更加便捷。北斗导航卫星能实时记录列车及货品的运行轨迹,定位精度达10米以内,助力实现全程跟踪、无缝中转。

  太空中,北斗导航卫星星座正在时刻不停地工作着。正式开通3年多来,北斗系统应用模式更加丰富,应用领域不断拓展。数据显示,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目前已为包括“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在内的23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15亿用户提供北斗加速定位和北斗高精度服务,收获了越来越多的国际认可。

  在莫桑比克加扎省赛赛市,有一片占地2万公顷的非洲最大水稻合作种植项目。在如此大面积的稻田上耕、种、管、收,对当地的种植户来说是个不小的难题。

  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农技创新,让农户们尝到了甜头。只要打开手机APP,就可以操控植保无人机。通过北斗系统获取定位信息,植保无人机可以按照设定的路径喷洒农药。与传统人工喷洒面积每小时仅三四亩相比,植保无人机每小时能为上百亩田地喷洒农药,还能在夜间工作,极大提高了作业效率。

  位于塔吉克斯坦东部的萨雷兹湖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堰塞湖,这里有世界上坝体最高、体积最大的天然大坝。由于地处地震活跃地带,如何监测大坝变形,保障当地民众的生命安全成了一个难题。

  中国科研团队基于北斗系统研发了大坝变形监测服务平台,精度达到毫米级,科研人员可远程实时监测大坝变形情况并进行科学预警。目前,该系统已在吉尔吉斯斯坦高速公路边坡监测、塔吉克斯坦雪崩监测方面投入应用。

  “在莫桑比克、黎巴嫩、布基纳法索、沙特阿拉伯,北斗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在亚洲,萨雷兹湖大坝变形监测、中吉乌公路贯通、中哈原油管道输送、中欧班列的日常运行……北斗高精度定位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陈谷仓说。

  卫星合作提升民众福祉

  今年6月,中国援助的埃及二号卫星项目初样星交付仪式在埃及航天城卫星总装集成测试中心举行。此次交付使埃及成为非洲首个具备卫星总装、集成和测试能力的国家。

  埃及是首个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与中国开展卫星合作的国家。2014年12月,中埃双方签署合作协定,确定开展遥感卫星等领域的合作,并由中方承担建设埃及首个卫星总装集成测试中心。2019年1月,两国签署埃及二号卫星实施协议,建设内容包括一颗小型遥感卫星、一个地面测控站和一套地面应用系统,并对埃及技术人员开展培训。卫星数据将被用于埃及城市规划、海洋资源、气象、农业等领域。

  此前,埃及没有自己的卫星总装、集成及测试中心,不具备初步的卫星研制能力,只能进口外国整星。卫星总装集成测试中心的建成,使埃及拥有了国际先进水平的航天基础设施。

  “这些先进技术和设备不光对埃及而言很重要,对整个非洲同样如此。”埃及国际合作部部长拉尼娅·马沙特说。

  在“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下,中国与多个共建国家和地区共同研制和发射通信或遥感卫星、建设卫星地面接收站等空间基础设施,为当地的通信、农业、文化、环保、气象等领域的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5年,“老挝一号”通信卫星在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从服务远程教育到提供电视节目,“老挝一号”卫星不仅为当地民众打开了解世界的窗口,还为该国培养了本土卫星技术人才。

  2018年10月,中法海洋卫星成功发射,这是中法两国政府间合作研制的首颗卫星。在轨运行5年来,中法海洋卫星在全球海洋环境监测、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人类认知自然界提供了宝贵线索。

  2019年12月,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与巴西国家空间研究院联合研制的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4A星顺利升空,对遏制亚马孙雨林盗砍等起到了重要作用。

  如今,“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建设成效显著。国家航天局表示,中国一直致力于促进全球科技进步和创新成果的共享共用,增强世界各国人民探索和利用空间的能力水平。

  载人航天创造合作机遇

  不久前,一场特别的画展在距离地球400多公里之外的中国天宫空间站举行。中国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通过视频连线,向观众展示了10幅由非洲青少年创作的绘画作品。

  “中国航天员可以在太空种菜,我深受鼓舞,也想在太空研究农业、种植粮食,帮助消除贫困和饥饿。”肯尼亚学生梅丽莎·万加拉说。

  今年是中国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成功实施20周年。20年间,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按计划,神舟十七号将于本月发射升空,继续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中国一贯坚持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致力于将中国空间站打造成为面向国际社会的、开放的科技合作交流平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介绍,中国与联合国外空司合作的首批国际合作项目载荷将很快在空间站开展实验,与欧空局联合实施的10个空间应用项目也在有序推进。

  《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显示,中国政府在开展航天国际交流合作中,加强空间科学、技术及应用等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国际社会一道提供全球公共产品与服务,为人类应对共同挑战作出贡献;加强基于共同目标、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空间合作,使航天发展成果广泛惠及合作伙伴。

  从“探火”到“探月”,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诸多进展,为更多国家提供了合作机遇。2021年,国家航天局发布《国际月球科研站合作伙伴指南》,联合开展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得到全球近2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和参与。日前,中国探月工程面向国际社会开放嫦娥八号国际合作机遇,欢迎各国与国际组织加入,开展任务级、系统级、单机级合作,共同实现更多重大原创性科学发现。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