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2 06:54:53 来源: sp20241122
中新网 北京3月6日电 (张杨彬)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化中外人文交流,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全国政协委员、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院长王学典认为,对海外民众而言,中国文化具有一定的复杂抽象性,中医则提供了一个直观感受中国文化的模型。
3月6日,全国政协委员、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院长王学典在北京接受记者采访。记者 李硕行 摄“比如中医医治头痛,会在足部穴位施针,从侧面看,这是中国文化中整体性思维的体现,海外民众可以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涵。”王学典说,中医药在海外接受度较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或可以中医药为载体,“借船出海”。
过去一年,不少年轻人被中医馆“拿捏住了”。开一份酸梅汤“药方”,尝一次正宗药膳,成为当下时兴的生活方式。王学典同样观察到这一现象,“中医生活化,生活中医化。中医可以与生活更紧密地结合。中医讲究‘治未病’,起到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作用。”
王学典认为,年轻人在传统文化方面“血脉觉醒”,更体现出一种锚定精神根系,获取身份认同的趋势。“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文化涌入的冲击下,一段时间内,人们的文化认同比较模糊。”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社会逐渐回归理性,“现在大家重新认识了自己是谁,自己的文化是什么。”
王学典也提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接纳西方优秀文化成分不矛盾,而且应该将二者相结合。“文化交流是双向的。事实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就是吸收了周边各民族文化的优秀成分,是多种文化交流、融合的成果。”(完)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