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8 05:13:37 来源: sp20241228
围绕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回收循环利用、标准提升四大行动——
推动设备和消费品更新换代(政策解读)
国务院日前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各类设备和消费品更新换代差异化需求,围绕实施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回收循环利用、标准提升四大行动,系统部署5方面20项重点任务。
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有何意义?四大行动如何更好开展?记者进行了采访。
实施设备更新行动,推动设备向高端、智能、绿色方向更新升级
《行动方案》提出,实施设备更新行动。推进重点行业设备更新改造,加快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领域设备更新,支持交通运输设备和老旧农业机械更新,提升教育文旅医疗设备水平。
工业是大规模设备更新的重点领域。“工业既是各类设备的供给方,也是需求方。”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说,2023年末,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已超167万亿元,多种关键设备保有量全球领先,如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占全球1/3,新增装机量超过全球总量的一半;风电等新能源设备装机量连续多年保持全球第一。
“大规模设备更新应面向设备规模体量大、更新潜力大的重点行业,以设备升级带动我国制造业整体竞争力提升。”在余晓晖看来,下一步,要推动设备向高端、智能、绿色方向更新升级。
更高端。《行动方案》提出建立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加快淘汰落后产品设备。这将推动工业企业淘汰一批超期服役的落后低效设备,加快机械、航空、船舶等重点行业更新替换一批先进设备,促进高技术、高效率、高可靠性设备的大规模应用。
更智能。《行动方案》提出推广应用智能制造设备和软件,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和普及应用,培育数字经济赋智赋能新模式。这将推动工业企业加快“哑”设备改造,广泛应用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以及工业控制、智能物流、传感与检测等智能制造装备和工业软件,加速“5G+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和规模应用,探索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制造新模式,全域、全链、全环节推进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
更绿色。我国工业领域用能企业数量多、涉及面广,节能增效空间巨大。《行动方案》提出加快推广能效达到先进水平和节能水平的用能设备,分行业分领域实施节能降碳改造。这将加快重点用能行业、重点环节推广应用节能环保绿色装备,推动电机、变压器、锅炉等用能设备能效升级,加快钢铁、有色、建材等行业绿色设备应用,促进全社会重点用能设备更新升级。
余晓晖认为,《行动方案》提出把符合条件的设备更新项目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等资金支持范围,把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纳入优惠范围,将进一步扩大政策惠及面,有效降低企业投资成本,提升企业设备更新意愿。
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更好满足存量消费品更新换代需求
《行动方案》提出,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开展汽车、家电产品以旧换新,推动家装消费品换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耐用消费品全面普及。2022年末,我国千人汽车拥有量已达到226辆,居民平均每百户空调、冰箱、洗衣机、彩电拥有量分别达133.9台、104.2台、99台、118.9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青认为,这些年,消费品存量更新换代需求不断提升,我国消费市场总体上正在由“增量时代”进入“增量和存量并重时代”,“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有利于推动消费市场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有利于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提高国民经济循环质量和水平,有利于推动发展动力变革、培育新质生产力。”
“以旧换新,不是简单的同类产品置换,而是顺应更高端、更智能、更环保、更个性化的需求趋势。”王青表示。
如何有效启动和持续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王青认为有几方面重点。
有力激发,全面调动。坚持中央和地方联动,统筹支持全链条各环节,实现产供销、上下游、政企民、线上线下协同联动、综合施策,惠及更多消费者。强化中央政策支持,完善税收支持政策和优化金融支持,更好发挥对地方政府和经营主体的导向作用。优化政策机制设计,充分激发生产企业、平台企业、回收企业、拆解企业以及消费者等多方积极性。
系统谋划,打通堵点。政策实施中,要更加尊重消费者的选择、提升消费者支付能力、发挥消费者主观能动性,更多聚焦在如何引领带动消费端升级。通过以旧换新行动促进商品流通,提升各环节商品交易价值,为经营主体创造合理的盈利空间。
灵活推进,释放潜力。注重分阶段、分产品类别组织和开展以旧换新活动,营造活力持续迸发的消费市场氛围。以便捷和实惠为导向,综合运用消费补贴、消费券、消费贷款贴息等多种政策工具,简化政策申请流程,特别是要照顾老年人和农村居民需求。加强耐用消费品安全宣传,逐渐提高消费者对老旧家电使用的安全防范意识。
实施回收循环利用行动,落实全面节约战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行动方案》提出,实施回收循环利用行动。完善废旧产品设备回收网络,支持二手商品流通交易,有序推进再制造和梯次利用,推动资源高水平再生利用。
据统计,我国每年主要电器产品报废量超过2亿台;每年手机废弃量可达到4亿部以上。这些废旧产品设备中,蕴藏着大量可循环利用的钢铁、有色金属、贵金属、塑料、橡胶等资源。“据估算,1辆报废的小型汽车精细化拆解后,可分解出约36千克橡胶、70千克塑料、740千克铁、100千克铝;1吨废旧手机可提炼出400克黄金、2300克银;1台普通电冰箱可回收9千克塑料、38.6千克铁、1.4千克铜。”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会长朱黎阳认为,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回收循环利用,相当于开启“第二矿山”,可以降低对原生资源的需求,减轻矿产资源开采对自然环境的压力,同时还可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创造广阔市场。
朱黎阳认为,破解回收循环利用难题,要把握好几个着力点。
探索新型回收模式,着力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目前,我国废旧产品设备回收网络有待完善,回收渠道尚不畅通,部分产品设备闲置在企业或消费者手中或仍在超年限使用,部分则流入非规范回收渠道。《行动方案》提出加快“换新+回收”物流体系和新模式发展,进一步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有利于提高回收处理的效率和质量。
加强平台企业管理,着力规范二手商品流通交易。近年来,我国二手闲置市场规模已突破万亿元,用户规模达到数亿人,但还存在交易体制不完善、交易手续不规范等问题。《行动方案》部署持续优化二手车交易登记管理,推动二手商品交易平台企业建立健全平台内经销企业、用户的评价机制,将有效促进相关交易更加标准化、规范化,形成更加健康有序的二手商品市场。
加大技术研发创新,着力提升资源再生利用水平。资源再生利用是回收循环利用过程的关键一环。《行动方案》针对再生利用行业存在技术瓶颈制约、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能力弱等问题,分品类提出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举措。例如,积极有序发展以废弃油脂、非粮生物质为主要原料的生物质液体燃料,研究扩大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制度覆盖范围等,为实现废旧物资更全面、更深入的回收循环利用提供了解决方案。
实施标准提升行动,降低企业成本,提高市场效率
《行动方案》提出,实施标准提升行动。加快完善能耗、排放、技术标准,强化产品技术标准提升,加强资源循环利用标准供给,强化重点领域国内国际标准衔接。
标准是行业发展、产品升级的重要牵引。“对标国际先进水平,结合产业发展实际,统筹考虑企业承受能力和消费者接受程度,加快制修订相关领域标准,有利于推动更多中国产品设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首席专家林翎说。
加快完善绿色低碳标准。“我国现有能耗限额标准99项,覆盖了电力、钢铁、建材、有色、化工等行业。终端用能产品设备能效强制性国家标准78项,覆盖了家用电器、商用设备、工业设备、办公设备和照明器具等领域。”林翎表示,《行动方案》提出加快制修订一批能耗限额、产品设备能效强制性国家标准,可通过提高准入门槛、强化能效约束,倒逼产业提质升级。《行动方案》还提出,加快完善重点行业排放标准,优化提升大气、水污染物等排放控制水平。“现行有效的排放标准已有177项,但随着科技进步和环境保护要求的提高,排放标准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以更好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公众健康。”林翎表示。
全面提升设备产品技术标准。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覆盖能源、资源、环境以及安全、性能等指标要求的产品标准体系,涵盖家电、家具等产品类别。《行动方案》提出聚焦汽车、家电、家居产品、消费电子、民用无人机等大宗消费品,加快安全、健康、性能、环保、检测等标准升级。林翎认为,这不仅可以推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还能引导消费者形成更加健康、环保的消费观念,推动市场需求的转变升级,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
《行动方案》还提出,强化重点领域国内国际标准衔接。“国内相关机构和企业应及时了解和掌握国际标准的最新变化和趋势,国内标准化机构应加强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协商,促进标准互认。”林翎认为,通过互认机制,可以减少重复检测和认证环节,降低企业成本,提高市场效率,特别是有利于新能源汽车、光伏等重点产业“走出去”。
本报记者 刘志强
(人民日报) 【编辑:唐炜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