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5 04:57:19 来源: sp20241115
中新社 沈阳12月17日电 题:走进彰武章古台固沙造林试验林场:听“55秋”松林背后的故事
中新社 记者 王景巍
15日早晨,辽沈大地覆盖在一片白茫茫的冰雪之中。
当记者来到位于辽宁省彰武县的章古台固沙造林试验林场时,却意外地发现,这里有一大片高耸的松林,松针上落满了积雪,如同一个个高大的卫兵,守护着大地。
辽宁省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以下简称“沙地所”)副所长张学利告诉记者,这就是中国第一片樟子松引种固沙林。
“我们都管这片林子叫‘55秋’。”张学利摩挲着树干,讲起了引种樟子松的故事。
彰武地处中国最大沙地——科尔沁沙地南部,是国家一级生态敏感带,历史上沙化土地面积曾占全县总面积的96%,70%的农田遭受风沙侵扰,亩产粮食不足百斤。
1952年,新中国第一个防沙治沙科研机构——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沙地所前身,以下简称“固沙所”)在阜新市彰武县章古台镇设立试验站。此后的70余年,彰武坚守辽宁抗击科尔沁沙地的最前沿,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之路。
1953年,固沙所的专家在赴外地考察的过程中,发现了樟子松的原始生境与彰武本地的气候、土壤条件很相近,于是从当地带回了一些樟子松的树苗和种子,种在了试验站里。
可惜的是,引种并不顺利。张学利说,那一年引种的樟子松几乎全军覆没,只有两棵偶然被沙子埋起来的树苗得以幸存。
第二年冬季,研究人员为新种下的樟子松盖上了防寒土,直到来年的四月下旬,才把覆土清掉。最终,那批樟子松安然越冬,长成了现在的“55秋”,也是沙地所里现存最老的一片林地。
彰武成功引种樟子松固沙林,开创了中国樟子松治沙造林的先河。1978年,樟子松沙荒造林技术获得中国科学大会奖,至今已在十余个省区获得推广应用,樟子松也成为河北、陕西等“三北”防护林的核心树种。
70年来,彰武民众与风沙展开了一系列斗争,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用实际行动铸就了“矢志不移、永不退缩、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彰武治沙精神。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在如今的彰武县,挺拔常青、平均高度20多米的樟子松随处可见,这种耐旱耐寒耐瘠薄的树种也已大面积铺种于三北防护林工程。
治沙70年,曾经的荒漠沙海变身为绿洲。
“沙地所”章古台固沙造林试验林场副场长王浩指着不远处一小片高矮错落的林子说:“那是前一阵子新建的百花齐放林,里面移栽了彰武地区的所有乡土树种,我们希望能从中选育出更多像樟子松一样的优良树种。”(完) 【编辑:唐炜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