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助推高铁实现领跑(走企业,看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4-12-15 17:40:00 来源: sp20241215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自主创新的一个成功范例就是高铁,从无到有,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到自主创新,现在已经领跑世界。”

  提起中国中车,人们会想到什么?呼啸穿梭的复兴号,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贴地飞行”的磁悬浮列车,时速可达600公里……

  其实,中国中车拥有的,不单单是高铁。在湛蓝深海,中车深海机器人可在6000米海底提起4吨重物;在大漠高原,中车高海拔风机横空出世,用高原的风点亮高原的灯……

  中国中车正着力打造以轨道交通装备为重心,风电装备、新能源客车、新材料器件为重要增长极的业务布局。截至2023年,中车稳居全球规模最大轨道交通装备供应商,主持、参与、修订国际标准近100项。

  创新,坚持不懈

  时速400公里!

  眼下,新一代复兴号动车组列车——CR450样车正在紧锣密鼓生产。它的试验时速可达450公里,商业运行时速可达400公里。

  提速50公里/时,意味着持续领跑的能力。依托CR450动车组研发,我国高速铁路动车组技术体系将实现系统升级,这将填补国际时速400公里高铁技术标准体系空白。

  屡次刷新世界纪录,不断引领产业进步,秘诀何在?

  “回顾创业历史,中车之所以能够由跟跑到领跑,关键密码就是自主创新。”中国中车党委书记、董事长孙永才说。

  着力补短板,把发展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网络控制系统,动车组的神经系统和指挥中枢,被称为“高铁大脑”。当动车组高速奔驰,数千项不断变化的数据不间断地反馈到“高铁大脑”中,“大脑”须以百万分之一秒为单位超高速发出指令,指挥列车。

  10多年前,我国自主化列车网络控制系统应用还处于空白状态。从国外采购系统,涉及核心算法、控制逻辑,外方严格保密。

  对此,中国中车下定决心开展技术攻关:买不到网络芯片,就自己研制;所有算法、控制逻辑全都自主研发;几百种运营场景,一项一项地摸索,一个一个地攻克。

  “如今,我们成功构建了自主化的网络控制系统软硬件平台,复兴号装上了‘中国脑’。”中国中车首席科学家王军说,不仅如此,复兴号的“大脑”更发达:实现了以太网控车,数据传输速度提高60倍,传输容量提高100倍。

  着力锻长板,始终保持领先领跑优势。

  2021年7月20日,历经1680多项仿真计算、4750多项试验、1800多天日夜攻关,先后突破悬浮导向、车辆、牵引供电、运控通信、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在青岛下线。这是世界上第一套设计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是目前可实现的、速度最快的地面交通工具,属于中车面向未来的技术储备。

  持续锻造长板,中车不断拓展着轨道交通的产品谱系:

  论速度,有复兴号高速动车组,涵盖时速160公里、250公里、350公里;“瑞雪迎春”复兴号智能动车组在世界上首次实现时速350公里自动驾驶,具备车站自动发车、区间自动运行、到站自动停车、车门自动控制等先进功能;“润泽江南”亚运智能动车组采用“鹰隼”仿生学设计,配合轻量化车体和整体节能技术,单列车年均节电约180万千瓦时;

  论力量,有“神24”机车,可在斜度12‰的坡道上拉动1.08万吨货物,堪称重载铁路“动力之王”;

  论绿色,有碳纤维地铁列车,整车减重13%,每跑一公里可节省1.5千瓦时电;有氢能源(混合)动力机车,用“排水”代替“排碳”,每台机车年均减少碳排放量相当于种植6万棵树;

  “在以复兴号为代表的高端产品研发过程中,我们形成了‘探索一代、预研一代、研制一代、装备一代’产品研发路线,确保我国轨道交通装备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王军说。

  融合,聚链成势

  一列复兴号动车组,零部件4万多个,涉及钢铁、铝型材、机械制造、电子电器、精密仪器等10多个行业。

  这样一个复杂装备的创新,绝非一家企业可以完成。

  为此,中车敞开大门、集思广益,营造开放、多元、协同、共赢的创新生态。

  在湖南株洲,喝一杯咖啡的时间,就能集结行业顶尖专家商讨技术细节,集齐生产一台电力机车的上万个部件。这得益于全球第一的产业聚集度——以中车株机、中车株洲所、中车株洲电机等5家中车一级子企业为原点,聚合上下游400多家企业,株洲轨道交通集群产值达千亿级。

  2018年成立的湖南天桥嘉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就是集群里的一员。通过与中车株机、中车株洲所频繁接触,天桥嘉成先后研制出5G远程操控智慧天车、热轧板坯库无人天车、钢板搬运无人天车等系列产品,成为国内无人天车研发的佼佼者,市场份额全国前三。

  在株洲产业集群中,像这样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已有37家。目前,中车全产业链供应商达8.6万余家,其中主要供应商1.8万余家、核心供应商6900余家。轨道交通装备供应商9800余家,其中民营企业约7300家,占比74%。

  纵向,一车链千企,千企共发力;横向,产学研协同,协作攻难题。

  以中国标准地铁列车研制为例。以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基于不同的车型平台研制,制式不同、标准不一、配置多样、品种繁多,对车辆运营维护造成了困扰。

  2019年,中车勇担重任,开展中国标准地铁列车研制工作。第一步,便是组织各地铁公司、科研院校和协作单位共同讨论中国地铁技术标准。

  最终,在17家国内一流科研院所和高校、70家产业链及战略供应单位、338家业内骨干企业的共同努力下,联合成功研制了高速断路器、芯片、压缩机、制动控制电磁阀等30项关键部件,实现了地铁牵引、传动、制动、信号、供电等关键系统自主化和技术升级,整车自主化率达到98%以上。

  拓展,多点发力

  走进中车企业展览馆,一台装备颇为特殊:660千瓦风力发电机。

  造高铁的企业为何会造风机?事情要从2000年说起。那一年,中车签下了一个特殊的订单——我国第一个自主化风力发电机订单。

  “其实,高铁和风力发电机算得上是一对‘亲兄弟’,我们把风机也叫作‘立起来的高铁’。”中国中车副总裁余卫平解释道。

  原来,高铁刹车时,会将旋转车轮的动能通过电机发电转变为电能,再经过变流器调整、变压器升压,最后回馈到高压电网。而风力发电的过程与高铁制动的过程和原理如出一辙。

  正因技术同源,中车利用800千瓦“铁路机车交流电机”试验平台,很快匹配完成了660千瓦风力发电机的出厂试验和型式试验,随即成功交付了产品。

  这一步,开启了中车布局风电行业的序幕。

  发展轨道交通装备时,以整机带部件、部件促整机,链式部署、协同迭代。发展风电装备,中车同样如此。以整机为牵引,持续迭代升级风力发电机、变流器,培育发展了风电叶片、齿轮箱、变桨系统、变压器等产品。

  环槽铆钉,原本是铁路车辆专用的一种紧固件。现在,中车将该技术全面推向风电机舱和塔筒,提供免维护的紧固连接方案,市场占有率超过80%。

  在中车,还有很多这样的“隐形冠军”企业,它们生产的弹性支撑、联轴器、超级电容等产品市场占有率遥遥领先。高铁的规模产业化有力支撑了这些产品在风电产业链的异军突起。

  “今天的中车,已形成了国内布局最全的风电装备产业链。”中国中车总经理马云双说,中车已累计交付超过6000台风电整机,风力发电机销量排名国内第一,叶片销量排名国内第二。

  不仅仅是风电装备,中车仍在持续挖掘高铁的“技术富矿”: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依托高铁IGBT技术,中车成功打造了纯电、混电两大电驱动系统集成平台,是我国汽车电驱系统领域的领军企业之一。

  在新材料领域,依托高铁减震、降噪、轻量化、阻燃、绝缘技术,生产橡胶、塑料、复合材料、功能材料、膜材料等多品类材料产品,子公司成为汽车减震材料行业世界领军企业……

  轮轨之上,动力澎湃,创新的脚步永不停歇。“目前,中车正在着力打造轨道交通装备与清洁能源装备的双赛道双集群发展新格局,持续擦亮国家名片。”孙永才表示。

  《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07日 01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