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李文瑛:天山南北的历史遗迹体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发布时间:2024-11-22 19:30:40 来源: sp20241122

   中新社 乌鲁木齐3月29日电 题:天山南北的历史遗迹体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作者 李文瑛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

  新疆地域辽阔,南、北、西三面高山环绕,其与外界的联系交往有史以来就存在天然的东倾性。考古发现表明,自先秦时期开始,新疆与中国西北方、北方的广大地区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汉代,新疆地区成为中华文明向西开放、传播的重要门户,并在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构建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疆在早期中华文明形成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

  在吉木乃通天洞遗址发现距今8900年至13000年的连续地层出土的细石器,揭示出新疆地区发现的细石器在制作技术上受到华北地区直接影响;出土距今约四五千年的大麦、小麦和黍类农作物,实证了源于两河流域的麦类农作物和源于中国华北的黍类农作物,经由阿尔泰山麓等地区东传或西渐,为中国广大区域及欧亚草原的文明发展添加了新动力。

新疆吉木乃通天洞遗址发现、距今8900年至13000年的连续地层出土的细石器,揭示出新疆地区发现的细石器在制作技术上受到华北地区直接影响。刘新 摄

  距今5000年至夏商时期的新疆,处于铜石并用时代和青铜时代。哈密天山北路墓地、吐鲁番洋海墓地等青铜时代遗存的发掘及相关考古学文化的持续探索,展示出祖居黄河流域的史前人群,带着彩陶文化及相关联的粟黍类农作物种植技术西进天山,逐步对天山地区史前文化进行深度整合。

  周朝时期的新疆,处于早期铁器时代。这一时期新疆与中原地区的文化关系更为密切,文献中开始频繁地出现关于西域的记载。彩陶文化在新疆得到了空前发展,天山南北麓的彩陶文化均十分发达。黄河流域彩陶文化西渐天山南北,经历了数千年之久的文化积淀,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新疆文物精品展展出的三彩陶扁壶。许建梅 摄

  动植物、环境考古等多学科研究显示,这一时期南北疆因各自资源禀赋不同,由青铜时代的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向不同方向分化。北疆草原主体经济转变为游牧经济,南疆则为农牧混合的绿洲经济。

  随之而来的是史前城市化进程,主要在环塔里木盆地开展,形成了绿洲“城郭诸国”。轮台县奎玉克协海尔古城的发掘,明确遗址由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早期聚落逐渐演变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的早期城市。

  北疆地区,则出现了草原“行国”,巴里坤东黑沟遗址群延续了此前当地的聚落构筑传统,仍为石构高台建筑和房址,可能为游牧族群的王庭所在。这些发现对理解新疆天山南北早期铁器时代社会结构演变和逐步纳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和研究模式。

  此外,中原传统纺织文化的代表性产品——丝绸开始传入天山南北,乌鲁木齐阿拉沟墓地除发现大量金器外,还出土了凤鸟纹丝绣和漆盘等,喀什地区的曲曼墓地和阿勒泰地区的喀拉苏墓地也发现了丝绸残迹。且末扎滚鲁克墓地出土精美毛绣品,显示出源于中原的锁锈技法已为塔里木盆地南缘居民所掌握。

  与此同时,新疆与中国西北、北方地区以及欧亚草原早期游牧文化的联系也进一步加强,相似形制的马具和动物纹饰品等普遍发现于北疆草原和天山谷地,甚至远至塔里木盆地绿洲。

  从历史时期考古看中华民族发展壮大

  张骞“凿空”西域后,陆上丝绸之路开通,新疆进入历史时期。以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的设立为标志,新疆正式纳入中国版图,此后历代中央政权均行使对西域的管辖权,既推动了新疆各民族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发展。

  以古代城址为中心的历代军政建置体系考古与研究,是近年新疆历史时期考古的着力点。西汉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县境内)设西域都护府,开创了中央王朝管辖治理西域的先河。近年来,西域都护府治所遗址的探寻逐步深入。轮台卓尔库特古城城址建造和使用的年代为战国至魏晋时期,城内规模宏大的房址、朱漆木柱等是高等级城址的具体反映,证实了城址为两汉时期丝绸之路北道的一处核心城市。

轮台卓尔库特古城高台城址(发掘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以西域都护府为核心,包括城镇、屯田和交通保障、军事防御设施在内的军政建置体系逐步建立。交河故城、高昌故城的汉代遗存丰富了对戊己校尉与高昌壁的认识;高昌故城规制基本上模仿汉长安城、汉魏洛阳城、东晋姑臧城,且城门命名与中原都城一样以五行、天象为依据,具有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两汉之际的奇台县石城子遗址为典型的汉代边郡城市,出土大量汉式筒瓦与瓦当,并发现有窑址,反映了中原建筑技术、制度已在天山北麓推广。

奇台唐朝墩古城景教寺院北组中殿高台建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唐代,中央政权政令通行西域,军政建置体系更加完善。一系列重要发现展现了中央政府有效治理的提升、文化认同的升华,以及社会经济的进步。

  吉木萨尔北庭故城是唐至元时期天山北麓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库车龟兹故城,据考证可能是汉唐时期龟兹王城所在,唐时设安西大都护府于此。

  考古发掘研究揭示,北庭故城内、外城的城池布局受到了唐长安城的影响,总体框架基本是唐中央政权通过庭州、北庭都护府为代表的机构统治西域150余年间建成,高昌回鹘、元代时仅作局部修补及更改;龟兹和北庭故城出土的莲花纹方砖与唐大明宫麟德殿所出土地砖相似,表明了它们在军政建置上具有较高的地位。

北庭故城内城北门发现的莲花纹地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宋元明清时期考古方面,博乐达勒特古城发掘确认了古城基本形制,主要历经西辽、元代等时段,为文献所载“孛罗城”旧址所在。霍城阿力麻里遗址为元代察合台汗国王城,虽已被夷为平地,但仍发现元青花、察合台金币等珍贵文物。清乾隆年间设伊犁将军统辖天山南北广大地区,伊犁河谷霍城县尚存惠远新老城及伊犁将军府旧址。

  新疆地区从汉至清的烽燧、戍堡、驿传、卡伦等的构建,严格遵循边防制度,保障着丝绸之路的畅通和政令的传达,是国家行使主权的重要标识。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发掘揭示其为唐代焉耆镇下的军事设施,其中出土的千余件简纸文书,对于认识唐代军事防御与交通保障体系有重要价值。

  不同类型考古遗存实证多元文化交往交流交融

  喀什市莫尔寺遗址是目前经系统发掘的中国最西部、规模最大、年代最早的地面佛寺遗址。其佛教建筑早期呈现印度和中亚风格,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出本地化特点,到唐代完成了向中原样式的转变。

  处于天山北麓的奇台县唐朝墩古城遗址,大小符合唐代县级城市的规制,为唐代蒲类县县治所在。遗址中发掘清理出唐至元时期的院落、佛寺、浴室及景教寺院遗址,出土包括壁画及多种文字遗存在内的大量遗物,反映古城繁盛的社会经济和多元交融的文化面貌。

  墓葬是新疆考古发掘数量较多的遗存。某种意义上,墓葬是现实世界的投射,也是文化和价值认同的延伸。新疆历史时期墓葬发掘主要以汉唐时期墓葬为主。除北疆草原少量汉代乌孙墓葬等,多数已发掘的历史时期墓葬具有明显中原文化特点或“丝路特征”,尤以环塔里木盆地和吐鲁番盆地最为集中。

  环塔里木盆地比较著名的墓地有楼兰古墓、尼雅汉晋墓地、营盘墓地、库车友谊路墓地等;吐鲁番盆地比较著名的墓地有阿斯塔那墓地。

  这些墓地普遍分布在古城周围,既广泛采用地方特色鲜明的船形棺等葬具,也常见中原风格的箱式棺葬具及汉式洞室墓、砖室墓和斜坡墓道墓等形制,并出土大量各种文字的简纸文书、木器、纺织品等。

  尼雅遗址两代精绝王墓中出土了以“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为代表的中原王朝所赐高档丝绸。阿斯塔那古墓群聚族而葬的丧葬方式与河西乃至中原一脉相承,墓主人不乏车师、匈奴、昭武九姓等人群,其墓葬也采用同样的方式。墓葬中出土的《尚书》《礼记》《孝经》等抄本残卷,证实汉文学习已成为当时社会生活的日常内容。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刘新 摄

  在这一时期不同地区的墓葬中,萨珊风格的玻璃器、萨珊粟特风格的金银器,还有丝绸之路上流通的罗马金币、波斯银币等西方货币也有所出土。这些发现展示了在统一国家背景下,天山南北各区域人群创造性发展、对外交流借鉴的生动场景。

  上述发现,描绘出新疆历史文化丰富多彩的面貌,并汇聚融合成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完)

  受访者简介:

  李文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馆员。先后参加或主持克孜尔石窟、交河故城、尉犁营盘墓地、若羌小河墓地、楼兰遗址等遗存的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主持新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整理与编纂。合著《中国丝绸通史》、《丝绸之路美术考古概论》等专著7部,发表论文、考古报告70余篇。

【编辑:张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