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海如何当好“深港深度融合发展引领区”

发布时间:2024-12-29 10:21:06 来源: sp20241229

  《前海总规》持续引发热议,首次被写为战略定位的“深港深度融合发展引领区”最受关注。前海管理局供图

  上周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下称《前海总规》),持续引发热议。其中,最受关注的莫过于首次被写为战略定位的“深港深度融合发展引领区”,而“港澳”和“香港”字样在全文出现频率也分别高达88次和66次。

  经过13年开发开放,前海已是当下深港合作最紧密区域,为何此次还要特别强调“融合发展”,其发展关键在哪里?下一步前海该从哪些方面进行突破,当好“引领区”?

  ●南方日报记者 张玮

  1.对港从“合作”到“融合”,前海正经历什么?

  前海自诞生之日起就推动深港合作,累计推出惠港政策超200条以上,成为港人港企知晓率最高的内地区域。数据显示,2022年,前海实际使用港资56.08亿美元、增长3.4%,占深圳55.2%,2023年1-10月则为25.66亿美元,拥有港资企业近万家。

  这种发展态势下,《前海总规》将“深港深度融合发展引领区”新增为前海新阶段战略定位,既与香港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相关,也与深港合作从1.0版升级为2.0版有关。

  与“合作”更倾向于共同或联合作战达到共同目的相比,“融合”在心理意义上指不同个体或不同群体在一定的碰撞或接触之后,认知、情感或态度倾向融为一体。因此,早些年关于“深港融合”的表述较为鲜见。

  在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的历史大潮流下,香港调整了发展思路,主动与深圳融合发展。特别是今年以来,从国务院印发《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到香港特首2023施政报告、香港特区政府发布《北部都会区行动纲领》,深港都已迈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合发展、无法割舍的新阶段。

  另一方面,前海推进深港合作多年,在金融、法治、建筑、财税等多领域都做了突破性尝试,但要实现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则从思维理念到制度创新都亟须有更高形态去推动。

  “深港合作当前存在一个挑战,就是市场主体仍然必须在“离岸”和“在岸”之间二选一。选择来前海,没有离岸的监管环境和开放的国际环境优势,但是会有很多空间和资源优势。目前前海做了很多探索,想把2选1变成1+1>2,甚至>3的优势,这个探索是艰难的。”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主席、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政策与实践研究所所长肖耿说。

  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方舟对此也有同感。“从深港‘合作’变为‘融合’对前海意义重大,因为‘合作’更多是物理移动意义上的合作,包括港资港企来深投资,港人来深消费等,侧重人和物的跨境流动。而‘融合’则是要将前海打造成‘两制’融合试验区,让其在一个特定区域叠加、融合,使深港从物理移动的合作变为化学反应式的合作,进而达到‘1+1>2’的效果。”方舟认为,措辞的改变说明了前海在深港合作方面的战略定位大大提升。

  2.“深港深度融合发展”的关键在哪里?

  对于“深港深度融合发展”,《前海总规》提出“坚持依托香港、服务香港,加快推进规则机制一体化衔接、基础设施一体化联通、民生领域一体化融通,促进粤港澳青少年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为香港经济发展进一步拓展空间”。

  其关要就在于“一体化”。《前海总规》也提及,前海已具有率先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良好基础,但同时也面临制度创新系统集成不够、与香港衔接有待深化等问题。

  “不止前海,整个大湾区发展最大的特点和难点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个法律体系。在要素的便利流动和规则对接方面,确实还存在很多堵点。”方舟认为,未来前海应在“人员往来、商品、资金、信息、数据、药械、车辆”等方面实现七个“通”。

  肖耿则以跨境业务为例,他认为这是湾区最强烈的需求。“很多大湾区企业的业务被卡住,往往都是卡在跨境资金、跨境人才、跨境信息数据的流通方面,因为如果完全按照内地合规要求,很多资金和信息无法动弹。前海虽然已经做了一些突破性探索,但可以进一步解放思想,在这些领域加大开放和融合。”肖耿说。

  《前海总规》已注意到这些现实需求,在多领域推动“一体化”发展。比如,支持在前海工作、生活的香港居民以及在前海投资的香港商户取得香港机动车临时入境机动车号牌和行驶证后,通过深圳湾口岸多次驾驶机动车往返深港。

  建设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平台,建立离岸柔性引才新机制。建立国际职业资格认可清单,推动符合条件具有港澳或国际职业资格的金融、税务、规划、文化、旅游等领域专业人才备案或注册后在前海提供服务。

  推进与香港公立医院在管理体制、医疗服务等领域合作,探索利用“长者医疗券”资助香港居民使用更多医疗服务;扩大香港病人跨境转诊服务定点医疗机构数量,优化港澳医师短期行医执业注册审批流程。

  除继续对符合条件的港企以及境外高端和紧缺人才继续实施“双15%”税收优惠,对在前海工作的香港居民,其个人所得税税负超过香港税负的部分也将予以免征等。

  值得关注的是,《前海总规》列出的“2025年前海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也没给出GDP等经济指标目标,反而要求到2025年,前海在港澳提供跨境政务服务事项达400项,入驻港资企业达11000家,香港居民就业数10000人,境外专业人士备案执业人数1000人。

  “这个方向是对的,这些指标本身就代表一种态度。前海是一个制度创新试验区,并非要通过前海创造多少GDP或利润。只有前海的制度创新可以让河套、南沙或广东其他地区借鉴,吸引到更多投资和港人就业,并让他们创造价值、创造利润,才是理想的。”肖耿说。

  3.深港融合平台增多,前海如何当好“引领区”?

  作为国家首个批复的深港合作区,在前海发展的13年间,广州南沙和深圳河套地区也成为深港融合的重要平台。深港融合时代,前海如何做“引领区”?“不断深化与港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是专家的共识。

  “香港作为自由贸易港,金融服务、知识产权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社会服务等很多方面的规则规制、标准管理都是世界领先的,是国际化的。我们一直在强调制度性开放、高水平开放以及和国际规则对接,跟香港规则对接,就是跟国际规则对接。”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认为,应对仔细梳理和整合香港规则,“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普华永道中国区域经济及金融业主管合伙人张立钧注意到,在深港合作的重要领域“金融业”上,《前海总规》不仅延续了《前海方案》和“前海金融30条”等政策文件的基本原则及内容,还在深化金融业开放创新上提出多项细化措施。

  比如,除养老险、航运险、信用保险外,还支持内地与香港保险机构合作开展机动车辆险及再保险等业务;深化外商投资股权投资企业(QFLP)、合格境内投资者境外投资(QDIE)试点,进一步拓宽居民跨境投资渠道;研究拓展自由贸易账户(FT账户)功能及试点银行范围等,为深港金融融合注入新动力。

  对深港合作“最大公约数”的科技领域,着墨也明显增多。

  提出与香港共建技术转移中心,支持香港数码港等在前海设立分支机构,建立创业项目孵化培育联动机制;探索建立“正面清单+事前备案”的管理机制,简化研发设备、样本样品(特殊物品除外)进出口手续;探索建设深港设计中心,规划建设“创新创意+柔性制造+中试服务”工业设计平台,加快大湾区工业大数据中心建设和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等重大平台落地等。

  “我们已与前海管理局、深圳市政府金融发展服务办公室等主要单位建立伙伴关系,未来将开展规划研究,探讨位于前海对岸的流浮山建立新的创科设施。”香港数码港管理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陈细明说。

  在“硬件”方面,《前海总规》透露前海正在积极研究论证港深西部铁路(洪水桥—前海)。根据《北部都会区行动纲领》,该线路全长约18公里,由香港“屯马线”洪水桥站附近出发,途经厦村和流浮山,跨越后海湾经深圳湾口岸接入前海,将提升深港西部跨境交通便利性。

  同时,将探索创新直升机跨境直飞监管模式及飞行服务组织模式,提供便捷高效的深港跨境直升机服务;加快设立前海口岸,研究叠加航空(直升机)口岸功能,探索“一地两检”创新政策,强化水上交通衔接,构建陆海空客运服务网络。

  事实上,前海目前已有5条地铁线无缝衔接换乘至香港,开通前海至香港直通跨境巴士;已有港澳医师、税务师等22类专业人士备案后即可执业;出台实施支持港澳青年前海就业创业发展“12条”措施,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孵化香港创业团队599家,面向港澳青年累计发布岗位6948个。

  “《前海总规》深入到深港制度衔接、营商环境提升、人才招募培育、科创环境提高,以及生活服务、医疗配套等,几乎全方位在推动深港融合发展,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港澳居民来到前海定居,在这里构建一个港澳居民新家园。”香港青年、创博汇基金董事长刘佳说。

【编辑:刘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