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4 02:21:58 来源: sp20241124
中新社 北京11月25日电 24日召开的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这份全新监管文件将影响一个百万亿元级(人民币,下同)市场的发展。
中国非银行支付市场庞大。据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的2022年度支付清算行业总量指标数据,2022年全年,中国非银行支付机构移动支付业务规模为10046.84亿笔,交易总量为348.06万亿元。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非银行支付行业发展对于活跃交易、繁荣市场有着重要作用,为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作出了积极贡献。
近年来,中国非银行支付行业发展迅速,支付方式和产品服务推陈出新,在整个支付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持续上升。
中国央行副行长张青松在出席第十二届中国支付清算论坛时表示,经过数十年发展,中国形成了广泛覆盖、安全高效的支付清算体系,4000多家商业银行、187家非银行支付机构有效满足了经营主体和消费者的支付需求。
同时,中国个人银行账户拥有率已超过95%,高于中高收入经济体平均水平;移动支付普及率达到86%,居全球第一。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对支付机构坚守本位提出了明确要求。会议称,要引导支付机构牢固树立“支付为民”理念,坚守小额、便民宗旨,专注主业、提升服务,更好满足用户支付结算需求。
博通咨询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王蓬博表示,这意味着未来非银支付机构的发展重点和最适用场景,预计仍是小额、高频的便民支付场景,这也是非银支付机构发展的初心和发展起来的根本原因,支付机构仍要专注主业、防范业务异化。
近年来中国非银行支付快速发展,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部分机构“无照驾驶”,未经许可非法从事支付业务,有的非银行机构互联、直连,通过银行违规进行跨行清算,也出现过违规经营、挪用客户备付金等风险事件。
梳理监管部门公开信息可发现,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全年,第三方支付领域至少产生56张罚单,罚没总金额超2.71亿元。
新规将如何影响非银行支付市场发展?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要以实施《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为契机,强化全链条、全周期监管,严把支付机构准入关,防范业务异化、资金挪用、数据泄露等风险,严防利用支付平台从事非法集资、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促进行业良性竞争和规范健康发展。
此前,2021年出台的《非银行支付机构条例(征求意见稿)》就以做好支付领域风险防范和处置、坚决打击违规活动、整治金融乱象为主旨,明确支付机构退出情形,加大对支付机构违规行为和违规人员的处罚力度。
在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看来,《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的层级更高,威慑力更强,将更好地规范支付清算市场。该文件出台后,支付归支付、清算归清算、服务归服务,产品创新有序推进,竞争环境更加公平,能更好地满足民众对支付业务的需要。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认为,从中长期看,相关制度加快补齐短板,有助于非银行支付行业规范发展,专注于技术和服务创新,防范支付机构的潜在风险,切实保护客户合法权益。
王蓬博还提到,严把支付机构准入关,可能意味着支付牌照的价值会进一步扩大,后续对支付平台的要求将更多转移到防范从事非法集资、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
非银行支付行业大浪淘沙,正因发展中的问题、创新时的风险,监管部门必须出手使其规范健康发展。
如张青松所言,随着中国支付行业从快速发展期进入成熟期,一些问题也逐渐“水落石出”。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正确认识、理性对待、对症下药,共同促进行业健康持续发展。(完) 【编辑:唐炜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