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7 07:55:54 来源: sp20241227
粮食连年丰收,但灌溉用水总量零增长,农业节水增效持续推进——
阡陌之间 水尽其用(深阅读·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
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强调:“实施节水行动,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
水利部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的10年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近1倍,用水总量实现零增长,万元GDP用水量下降超四成,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效果明显。
成效背后是一些重点领域用水效率的大幅提升。持续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日前,记者分赴多地采访节水实践。
——编 者
农业是用水大户,我国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60%以上,是节水潜力所在。据统计,2014年以来,我国在粮食连年丰收的情况下,全国农业灌溉用水总量实现了零增长。多地探索农业节水增效方法,积累了有益经验。
选育节水品种
培优作物,用水更节约
“最高亩产达到1500斤!”丰收的喜悦萦绕在曹殿余心头。
曹殿余是河北省衡水市深州市护驾迟镇前营村村民。小麦亩产1500斤,对作为河北省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重点地区的衡水市而言,并不常见。
高产从何而来?“多亏去年选种了节水小麦品种‘衡麦28’。用水少了,产量却高了。”曹殿余算了一笔账,“衡麦28”比普通品种平均每亩节水50立方米,平均每亩却能多收100多斤粮。
“衡麦28”出自位于衡水市的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
“选育节水型农作物是加强地下超采区综合治理、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副所长乔文臣说,多年来,研究所致力于研究节水抗旱小麦品种,取得了30多项选育技术专利,构建了“衡麦”选育技术体系。
今年,位于前营村的示范试验田里,100多亩抗旱节水小麦新品种喜获丰收。“这里种的是新研发的‘衡麦30’‘衡麦36’等几个品种。”村党支部书记曹振民说,新品种旱作雨养足墒播种,平均每亩省水150立方米以上。产量呢?“平均每亩有1000多斤!”曹振民说,如今,节水小麦品种越来越优,大伙儿种粮的信心也越来越足。
今年5月1日起施行的《节约用水条例》提出,国家支持耐旱农作物新品种的研究和推广。据介绍,衡麦新品种在河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天津、安徽、江苏等省份累计播种面积2亿亩以上,年均推广面积1000万亩以上。
改变灌溉方式
滴管滴灌,用水更高效
肖黎城家的5亩葡萄园里,一根根滴管均匀排列在葡萄树旁,肖黎城将购水卡在智能水表上轻轻一刷,不到一分钟,水就充满了滴管,通过滴灌设施送到田间。
肖黎城家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鸡足山镇大坝子村。过去,当地多采用明渠放水,用水不稳定且浪费严重,一亩地一年约用水500立方米。
现在呢?“家家户户安装滴灌设施,葡萄田喝上‘自来水’,用水有保障,成本也降低不少。”肖黎城告诉记者,改用滴灌后,一亩地一年用水300立方米,用水量比明渠灌溉节约40%。
宾川县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南岸,年均降水量只有469毫米,年均蒸发量却达2518毫米,人均水资源量不到全省的1/5,是云南有名的旱区。
《节约用水条例》提出,推广喷灌、微灌、管道输水灌溉、渠道防渗输水灌溉、集雨补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灌溉用水效率。
为破解水资源短缺的难题,宾川县大力推广以自压滴灌为代表的高效节水灌溉项目,促进农业节水增效。
在宾川县政府鼓励引导下,用水合作社、土地流转大户及农业龙头企业等参与到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的建设、运营和管理中来。2016年成立的宾川县润民灌溉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便是其中之一。
“合作社负责修建调节池、供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将输水管道通到田间地头,覆盖了许多过去没有通水的山地和坡地。农户只需购买滴灌设施,与输水管相连,就能用上农业‘自来水’。”合作社党支部书记韩仕标说。
宾川县润民灌溉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累计实施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19万亩,向项目区群众供水2700万立方米。肖黎城家所在的小河底高效节水片区,就是该合作社最早建成的三个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之一。
供水稳定高效,曾经的荒山坡也结了金果果。村民们种植葡萄、柑橘、石榴等高效经济作物。大坝子村村民陈美家的20亩地有一半是山地,高效节水灌溉项目通水后,陈美在山地种柑橘,每亩增收近2万元。
宾川灌区管理局办公室主任周智龙介绍,如今,宾川县累计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5.8万亩,其中有20万亩属于山坡地。高效节水灌区经济作物亩均灌溉节水200立方米左右,每年可节水7000万立方米左右。
完善管网设施
精准计量,用水更明白
挪开分往地头的水渠挡板,估摸着差不多时,周伟龙看了看手机上的时间。
“来了!”只听见哗啦啦的响声越来越近,黄河水准时从上游水渠分流下来,漫向周伟龙脚下的黄土地,向前冲去。
“瞧这水的速度,多快啊!”在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大禹渡灌区,周青村村民周伟龙种着6亩地。一股股黄河水经过六级扬水工程,通过密布的渠网,流入田间地头。
周伟龙的地,正处于灌区南干站第十七斗渠的灌溉范围。前一天,他就打电话给农民用水者协会的水管员,报上用水时间与需求。水管员统一代买水后,由大禹渡扬水工程服务中心调度放水。
以前,周伟龙给自家地浇水,虽然上游水量不小,可等到了自家地头,水量常常大为减少。村里的斗渠都是简陋的土渠,容易跑冒滴漏。
大禹渡扬水工程服务中心主任董曾武介绍,近年来,大禹渡灌区作为水利部第一批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以农业水价改革为突破口,完善输水管网与计量设施,建设设施完善、节水高效、管理科学、生态良好的现代化灌区。
周伟龙等灌区群众成了直接受益者。去年,通往周伟龙地里的土渠变成了水泥衬砌,输水渗漏减少了,灌溉流量增加了,应用精准计量设施,实现了稳定足额供水。
“流量大,速度快,省水又省钱!”周伟龙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水量小、流速慢,水在地里流不动,6亩地得6小时才能浇完,平均每亩地27元水费;现在4个小时就能浇完,减少了浪费,总用水量少了70立方米,平均每亩地只要24元水费。
“下一步,大禹渡灌区还将探索超定额累进加价制,用以奖代补等方式引导群众节水,奖补资金将更好用于斗渠、输水管道及建筑物的维修养护。”董曾武说。(本报记者 邵玉姿 叶传增 郑洋洋)
《 人民日报 》( 2024年10月13日 04 版)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