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这波“充值”,要不要冲?

发布时间:2024-12-16 00:54:49 来源: sp20241216

  文/张文晖 林佩瑶

  充值送现金、优惠券,甚至送孩子的假期班……

  每逢岁末年初,商家总会借机推出一波充值优惠活动,但充值后,钱安全吗?

  “前一天还在热热闹闹举办活动,第二天就闭店了。”近日,就有媒体报道早教机构美吉姆北京多家分店关店停业,家长上万元课时费无处可退。

  1月14日,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在官网发布提醒:文化艺术类校外培训机构不得一次性收取或变相收取超过60课时或时间跨度超过90日的培训费用,且不得超过5000元。

  预付式消费到底是真实惠,还是真挖坑?消费者如果被坑该如何维权?

  “双向奔赴”变单向伤害

  谈起之前被坑的经历,北京的李女士还心有余悸。“之前一直去的理发店,不办卡理发一次是98元,充值500元,折后是58;充值1000元,折后是38。”因为经常看到充值被卷钱的新闻,李女士一开始并不想办卡,但是细细算笔账,充值500元就可以享受比不办卡便宜近一半的价格,她还是没经受住诱惑办了卡。

  “一开始都是正常使用的。但就在年前,我的卡余额不多了,店里说有活动,充值1000元不仅享受原来的折扣价格,还可以再送500元现金券。”李女士因为有着一段时间的消费来往,便放下心里的防备充了钱。没想到年后再去,理发店已经人去楼空。

  实际上,李女士只是众多有着相似经历的消费者的缩影。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漆云兰在接受 中新社 国是直通车采访时指出,在美容美发、美体健身、教育培训、洗车等消费领域,预付式消费已经成为比较通行的一种交易方式和消费方式。这种消费方式为消费者提供了更优惠的价格,但同时确实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办卡后降低服务质量,关门停业前促销并卷钱跑路,使用规则不透明引发的纠纷等等。

  预付消费风险隐患难除

  诚如专家所言,预付式消费并非一个新话题,国家在相关法律法规中也有多个规范条款。比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三条规定,经营者以预收款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应当按照约定提供。如果未按照约定提供,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履行约定或者退回预付款,并承担预付款的利息和消费者必须支付的合理费用。此外,《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等都有相应管理办法。

  但预付式消费背后存在的风险隐患一直难以根除。究其原因,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常莎接受 中新社 国是直通车采访时表示,主要还是商家诚信经营的理念不够,另外,尽管相关法律法规对维护消费者权益有很多的措施,但仍存在落实不到位的情况。

  有网友不解,预付式消费这种方式为何不能直接禁止?

  漆云兰解释,预付式消费是一个完全市场化的行为,商家通过让利来锁定消费群体,这本质上是一种可以双赢的经营模式,也是合法的。产生纠纷的源头并非这种经营方式,而在经营者,这就需要从监管方面多下功夫。

  黑龙江孟繁旭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孟广远在接受国是直通车采访时也指出,从法律角度而言,提供大额充值服务的商家机构应承担三方面责任。

  1、履行合同义务的责任:商家机构与客户之间的充值服务往往基于合同关系,商家需要按照合同约定提供服务,否则可能违反合同义务,需要承担违约责任;

  2、信息披露责任:商家应当向消费者充分披露充值服务的相关信息,包括费用、限制、风险等,确保消费者能够做出知情的决策;

  3、隐私保护责任:商家在提供充值服务的过程中可能会接触到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必须遵守相关的数据保护法律法规,保护消费者的隐私权。

  七个步骤,防止入坑

  面对“充值优惠”别冲动,孟广远律师提醒,可以按以下七个步骤来做,防止入坑。

  1、了解条款:

  在充值前,仔细阅读和了解商家提供的充值协议或条款,包括充值金额、有效期限、退款政策、如何使用余额等。

  2、检查商家信誉:

  对商家的信誉和评价进行调查,了解其他消费者的反馈和经历,避免充值到不可靠或有不良记录的商家。

  3、考虑需求:

  根据自己的实际消费需求和频率来决定是否充值,不要因为高额返利或优惠而盲目充值。

  4、避免大额充值:

  尽量避免一次性充值大额资金,可以选择小额充值试水,以减少潜在的风险。

  5、保存证据:

  充值后,保存好充值凭证、交易记录、协议条款等相关证据,以备不时之需。

  6、注意安全:

  在进行线上充值时,确保使用安全的支付方式,避免泄露个人财务信息。

  7、监控账户:

  定期检查充值账户的余额和消费记录,确保没有未授权的交易。

  常莎也表示,现实生活中预付式消费纠纷不断上演,行业乱象频出,都在提醒消费者应保持一定的防范意识,根据自身实际需求理性消费。

  遭遇商家卷钱跑路该如何维权?

  商家套路防不胜防,如果真的发现被“坑”,应该怎么办?

  孟广远建议,第一,协商解决:如果商家卷钱跑路,消费者可以先尝试与商家进行沟通和协商解决。可以通过书面或口头形式向商家表达维权诉求,并要求商家退还未消费的金额;

  第二,寻求法律途径:如果协商无果,消费者可以向相关部门举报投诉。可以向当地消费者协会投诉举报,请求协会协调解决。同时,也可以向当地有关行政部门申诉,争取得到妥善处理;

  第三,诉讼维权:如果以上途径无法解决问题,消费者可以考虑通过诉讼等法律手段进行维权。在诉讼过程中,消费者可以查清商家的注册信息,并要求商家承担赔偿责任。

  常莎提醒,如果涉及金额较大,最有力量的“武器”肯定是提起民事诉讼,如果涉及到刑事犯罪,要尽快去公安机关报案,通过合理的诉讼方式维护自己的权利。 【编辑:黄钰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