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30 12:58:25 来源: sp20241130
核心阅读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底线任务。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党中央决定设立5年过渡期,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当前,5年过渡期已过3年,如何有效化解返贫风险,夯实脱贫基础?如何进一步增强脱贫户和脱贫地区的内生发展动力,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实质性转变?记者深入脱贫地区进行了采访。
守底线,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
陇原春日,在甘肃省康县长坝镇花桥村,早起做饭、洗涮,安顿好家里,50岁的李雪英来到镇上的一家超市,开始一天的工作。
李雪英夫妻俩原本在外务工。去年,她的丈夫王富山查出癌症,家里两个孩子,老大刚结婚,老二在读高中,正是用钱的时候。看着住院治疗的丈夫,李雪英试着通过“甘肃一键报贫”系统进行了自主申报。
村干部上门核查后,不到两周,李雪英一家正式被认定为因病返贫监测对象。当地第一时间为全家4口落实了医保资助600元,并购买防贫保险。经过镇村协调,李雪英在周边超市当上了理货员,加上本村公益性岗位的工资,家庭收入有了保障。“有政策兜底,心里头踏实了。”李雪英说,丈夫住院治疗的医疗费通过大病保险等报销了九成,其余部分还在县里得到了二次报销。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就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进行了重点部署,强调“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近3年来,中西部22个省份已全部建立监测帮扶机制,发现识别时间从初期的平均2个多月减少到现在的15天以内,并每户落实了精准帮扶措施。
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各地加快织密防返贫保障网。在甘肃,依托“一键报贫”系统,截至去年底,全省累计识别监测对象12.1万户、50.1万人,66%的监测对象已消除返贫风险。在江西,聚焦“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收入支出等信息,通过智能模型运算对92.3万重点农户开展数字画像,为精准识别和风险消除提供参考。
“3年来,全国累计超过六成的监测对象消除了返贫风险,剩余也都落实了帮扶措施。”农业农村部帮扶司副司长刘均勇表示,今年要考虑农村居民收入、物价指数和农村低保标准增幅等情况,指导各地科学确定监测范围,研究完善全国防止返贫监测帮扶系统。运用多部门大数据强化筛查预警,持续抓实抓细监测识别,加力加劲推动风险消除。
应当看到,疾病、自然灾害等各类返贫致贫风险因素仍将长期存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研究推动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
“总的思路是,应该由政策兜底帮扶的脱贫人口,要逐步同通过正常帮扶有能力稳定脱贫的人口分开,实行分类管理。”在前不久召开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会上,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介绍,初步考虑,坚持开发式帮扶与兜底性保障相结合,对于没有劳动能力的脱贫人口,及时纳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
增动力,特色产业升级发展、就业岗位拓展提质
“开工啦!”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红旗营乡下双台村,500来亩蔬菜基地里,工人们忙着进行菜苗移栽前的旋地、平整等工序。
基地种植的越夏彩椒,是崇礼区颇具代表性的蔬菜品种。“之前基地主要从山东引进种苗,今年打算建立自己的育苗基地,减少运输损耗,也能带动更多的脱贫户务工增收。”基地负责人、万家乐蔬菜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河说。
2022年北京冬奥会举办后,崇礼彩椒也跟随冰雪旅游打出了知名度。目前,全区依托“品牌+公司+合作社+脱贫户”模式,开展土地流转和标准化种植采收,带动6000多名脱贫人口就近就业,年人均增收1150元以上。崇礼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贾志军介绍,区里将以市场为导向,继续优化升级助农品牌和平台,以生产标准、品牌塑造、组织化建设加快促进生产方式转变,助力优势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个帮扶产业背后,连着一大批脱贫群众。目前,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从2021年的53%提高到超过60%,每个脱贫县都培育了2至3个特色主导产业,3/4的脱贫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了比较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兴产业,拓就业。陕西安康,曾经的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如今已搭建起毛绒玩具产业链条。位于城关镇四海逸家社区的生产车间里,一个个色彩鲜艳、憨态可掬的玩偶正在加紧生产。“风靡春晚的‘龙辰辰’,就是我们生产制作的!”脱贫户屈先丽言语间透出自豪。工作几年,她已成为一名车间组长,月薪超过3000元。
安康市人社局副局长李万华介绍,为加快推动毛绒玩具文创产业发展,市里设立了1亿元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达到稳定用工门槛的企业实行一次性奖补,对就业人员实施6个月“以工代训”技能培训等。伴随一系列扶持政策落地见效,全市已形成从创意设计、原辅料生产、产品加工、贸易销售为一体的毛绒玩具全产业链。
2023年,全国脱贫劳动力务工规模达到3396.9万人,工资性收入占脱贫人口总收入六成以上。记者从农业农村部获悉,聚焦产业就业这两个关键,今年要把工作重心转向增强内生发展动力上来,持续增加脱贫群众收入。在政策设计上,更加注重探索建立多干多补、少干少补、不干不补的机制,引导各地把更多资源、精力投向提升发展能力。在支持重点上,产业帮扶要突出基础设施和全链开发,补上技术、设施、营销、人才等方面的短板弱项,健全联农带农益农机制,实实在在把产业提质增效搞上去;就业帮扶要突出稳定岗位、提高质量,发展县域经济增加就近就业岗位,促进人岗适配、收入增长。
促发展,持续推进重点区域补短板强弱项
当前,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和革命老区县,依然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点区域。如何持续推进这些区域补短板强弱项?
在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坪垭藏族乡,高山沟峁间,连片的藏式民居周边分布着学校、卫生院等建筑,从高处俯瞰,宛如一朵盛开的莲花。
“自打6年前搬下山,生活方便了许多,乡政府每年免费发放花椒苗和肥料,帮着联系销售渠道。”定居在安置点的崇山子村村民李羊来成给树苗松完土回来,边洗手边说,“今年是花椒苗栽下的第五年,产量应该还能再高一截。”去年,他和爱人采收了1000多斤干花椒,每斤卖到40元左右。
“过去的崇山子村,全村有98个单身汉,如今多数都成了家。”坪垭藏族乡农业农村中心主任强丽娟说,除了发展花椒、油橄榄等特色产业,当地还从山东青岛引进肉兔养殖企业,组织开展架子工劳务培训项目以及开设公益性岗位等,千方百计促进搬迁群众安居乐业。
据介绍,今年农业农村部将组织开展重点帮扶县发展成效监测评价,上下联动优化完善政策,真正帮到点上、扶到根上。针对部分易地扶贫搬迁家庭住房面积不够、就业容量不足等情况,将配合发展改革部门,协调解决好搬迁群众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确保他们稳得住、能融入、逐步能致富。
促进长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需要融合各方面力量。目前,农业农村部已整合东西部协作、中央单位定点帮扶、驻村帮扶、社会力量帮扶等职能,进一步凝聚各方合力,提升协作帮扶成效。
走进广西忻城县茧丝绸产业园区里的织绸车间,成组的自动化生产设备有序运转,卷绕好的桑蚕丝线飞快穿梭,形成一匹匹纹理细腻的丝绸布。
忻城县发展了26万亩桑园,过去由于缺乏精深加工,大部分鲜茧只能外销。2020年,当地引进深圳茧丝绸龙头企业,共建粤桂协作广西忻城茧丝绸产业园。
“从一片桑叶、一枚蚕茧到一缕丝线、一片绸缎,我们重点在延链补链强链上做文章。”深圳同益新中控实业有限公司、广西同益国丝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建云说。立足一产资源优势,协作补齐了当地在织绸、炼白、数码印花、丝绸、服装等产业环节空白,培育新型桑蚕乡村人才200多人。通过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带动60个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4万多脱贫人口受益。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扶贫协作与老区建设处有关负责人说,今年将借助粤桂东西部协作平台,进一步放大区域优势互补效能,强化在国内统一大市场中的分工合作,破解协作地区特色产业集群在基础配套、营商环境、金融服务等方面的短板,不断壮大县域经济。
《 人民日报 》( 2024年03月15日 18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