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0-31 00:31:07 来源: sp20241031
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成为重组要素资源、重塑经济结构、改变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需高度重视先进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应用。
数字技术的发展深刻影响着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和传播格局。这种影响包含文化内容和形态的创新演变、传播路径的拓展深化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提出“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建设高标准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科技赋能文化产业等方面作出安排部署。这些重要文件强调数字技术的创新驱动作用,要求把先进科技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支撑,指明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明晰数字化是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路径。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需抢抓新机遇,加速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发挥好数字技术在文化产业领域的支撑作用。
第一,推动数字化,夯实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根基。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哲学、美学意蕴,利用数字技术探索更多易于认知和传播的表现形式和载体,是推动形成各种特色文化产业的重要基础。
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过程中,既要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又要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完善和创新。要统筹文化资源存量和增量的数字化,以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快速链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点集成为目标聚集文化数字资源,在细分领域形成线上数据库,推动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促使文化产业不断推出新产品新服务,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水平。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数字化形态的文化产品时,需遵循数字技术本身的发展规律,高度重视数字技术与文化领域融合后形成的独特表达方式、表现形式、特色载体、传播路径。在明晰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底蕴的基础上,利用数字技术增强其内容和形式上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推出符合当代语境和审美的作品和产品,实现数字技术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交互。
第二,催生新业态,实现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让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更相适应、同现代社会更相协调、同现实文化更相融通,形成适应、连接、融合不同时代社会环境和社会条件的新业态、新模式,是文化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新时代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同时保持文化生命力、创造力,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活力和时代内涵。特别是在数字技术赋能的条件下,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形式都将更加符合时代要求、体现时代特征。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趋势将带动融合化发展,能够催生更多新业态,形成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例如,数字出版、数字影视、数字演播、数字艺术、数字印刷、数字创意、数字动漫、数字娱乐、高新视频等新型文化业态,能够有效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促进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同时,推动文化与旅游、体育、教育、信息、建筑、制造等融合发展,也能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行业多元化发展。
第三,丰富传播方式,增强文化产业活力和影响力。充分用好数字技术,以创新为驱动,统筹推进对外宣传、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能够显著增强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
随着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深入发展,以往不可贸易的服务成为可贸易的服务,服务贸易、数字贸易等逐渐成为国际贸易的重点领域。在此背景下,文化产业“走出去”迎来新的机会。一方面,要用好数字化机遇,深化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坚定中华文化立场和文化自信,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动,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搭建开放包容的文明对话平台,促进文明互学互鉴、共同发展。着力提升数字化传播效能,丰富国际传播方式,增强海内外受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效果。另一方面,要顺应数字化趋势,提升文化贸易国际竞争力。突出思想内核和文化内涵,提高核心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在文化贸易中的份额。鼓励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稳步提高境外文化领域投资合作规模和质量,推动文化技术标准、装备制造“走出去”,创新对外合作方式,优化资源、品牌和营销渠道。根据自身特色,紧跟媒介与平台技术更新迭代情况,全方位整合多元传播方式,打造沉浸式文化节、互动式展览、文化赛事等活动。探索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和国际传播路径,大力发展数字文化贸易,促进艺术品展示交易、内容加工创作等领域进出口创新发展,加快形成区域性国际市场,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和影响力。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曲茹系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对外文化传播研究基地主任)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