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能成势,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经济聚焦·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发布时间:2024-11-05 10:11:00 来源: sp20241105

  核心阅读

  聚焦商业航天产业链,积极延链补链强链;引入多方创新主体,推动生物制造领域联合攻关;完善相关政策体系,助推低空经济产业规范化发展……着眼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各地积极推出相关举措,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北京——

  延链补链强链

  布局商业航天

  北京市海淀区建材城中路27号,银河航天(北京)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的实验室里,技术人员正在进行新一代“手机直连宽带”通信卫星的关键技术攻关。

  “这种卫星外形像‘飞毯’,平面上既有可以通信的天线,又有提供能源的太阳能板,是一种相控阵天线和太阳翼一体化的通信卫星,关键技术也被称为‘翼阵合一’。”银河航天首席技术官朱正贤介绍,天线是卫星通信系统的重点部分,“翼阵合一”技术让卫星在拥有巨大天线的同时具备更强大的能源系统,进一步增强了传输信号的能力。

  “商业航天技术辐射面广、关联产业多,可以有效带动信息、新材料等相关产业发展。”朱正贤介绍,目前公司的技术团队已突破折叠压紧、在轨二维有序展开、减缓展开冲击等技术挑战,正在开展高效散热、分布式电源等关键技术攻关。

  近年来,北京在商业航天领域积极布局,加速形成“南箭北星、两核多园、津冀联动”的发展格局。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管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龚维幂介绍,北京将推动“南箭”产业聚集区连片发展,聚焦星箭制造、地面终端等方面的关键设备,打造先进制造产业带;同时加快建设“北星”产业聚集区,重点聚焦卫星研制、星座运营以及空天信息应用。“目前,北京已集聚商业航天重点企业200余家,涵盖火箭、卫星制造、地面站及终端设备、卫星应用服务全产业链。”龚维幂说。

  液氧甲烷火箭成功入轨、商业火箭一箭26星成功发射、民营商业火箭实现海上发射……北京经开区已聚集航天企业50余家,落地的民营火箭整箭研制企业数占全国的75%以上。

  今年1月,由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朱雀三号VTVL—1可重复使用垂直起降回收验证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试验任务取得成功,验证了多项可重复使用火箭的关键技术。”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昌武说,当前商业航天迎来了重大窗口期和机遇期。

  瞄准原始创新,积极延链补链强链,培育发展新动能。今年年初印发的《北京市加快商业航天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8年)》提出,到2028年,北京在商业航天领域将形成一批原始创新成果;引进和培育5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以上专精特新企业和10家以上“独角兽”企业;“南箭北星”产业空间格局进一步深化,建成两个特色产业聚集区和若干特色产业园,壮大商业航天千亿元级产业集群。

  天津滨海新区——

  集聚创新资源

  发展生物制造

  走进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的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天津工业生物所”),实验室里,副研究员杨建刚正和团队成员聚精会神地做实验。“最近的成果是实现了糖分子精准从头合成,解决了糖分子立体结构方面的难题。与通过种植甘蔗等农作物提取糖分的传统方式相比,糖的获取时长实现了从年到小时的跨越。”杨建刚告诉记者。

  天津工业生物所地处占地约8平方公里的生物制造谷。近年来,生物制造谷积极构建“平台—企业—人才—资本—政策—组织”六位一体的产业支撑生态,目前园区企业总数达132家,其中民营企业占比超70%,在高性能工业菌种等底层技术方面不断实现突破。

  这是近年来天津滨海新区积极推进生物制造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通过坚持育龙头、强链条、建集群,滨海新区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不断融合,生物医药企业已达1500余家。其中,生物制造谷培育了丰沃生物、工微生物、百葵锐、中科美宁等一批创新型企业,入驻项目涉及生物制造多个细分领域,多个项目与天津工业生物所开展深度合作。截至目前,天津工业生物所与250余家企业签署协议410项,合同金额24.6亿元。

  与天津工业生物所一墙之隔的,是即将交付的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据介绍,中心初步建成了包括国内外逾50家高校院所的联合创新网络和包括162家企业、金融机构的生物制造产业(人才)联盟,将进一步推动联合创新和快速转化。中心还打造了多个高端实验室,引进分析检测、智能发酵等大型设施装备,瞄准基因合成、生物制造等领域,致力于成为天津工业生物所科技成果的主要转化平台。

  “未来,滨海新区在生物制造领域将主要聚焦合成生物学底层核心技术及新型设备研制,推动建设生物制造食品营养与安全性技术评估体系和标准体系,完善生物元件与底盘细胞等合成生物资源库。”天津滨海新区副区长张桂华表示。

  广东深圳——        

  完善政策体系

  拓展低空经济

  装箱、称重、挂载、起飞……一架架搭载餐盒的无人机在统一调度下腾空而起,两分钟后即飞抵高架桥对面的写字楼,自主投送、返航。在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的一处商圈,送餐无人机在高楼大厦间自如穿梭,已经成为一道新景观。

  “在这个商圈,无人机每天送出300多单外卖,中午繁忙时段,几乎每分钟起落一架次。”美团无人机公共事务负责人闫琰介绍,美团已在深圳开通了多条无人机航线,累计为社区、写字楼、景区、医院和高校提供无人机配送服务20余万单,形成“3公里、15分钟”社区配送模式。

  事实上,无人机配送外卖在深圳已不算新鲜事。从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到光明区、坪山区等地,乘坐东部通航的直升机已经成为便捷之选;从深圳市血液中心到南山区、宝安区的医院,无人机运送血液制品的“生命通道”已经打通;在深圳供电局输电管理所,“5G+无人机”检测成为塔上高压电缆终端检测的常规操作……从风光游览到城市安防,从医疗救护到应急救援,从农林植保到电力巡检,深圳低空经济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广泛。

  “深圳将低空经济列为20个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之一,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以场景应用为驱动,推动这一新赛道加速发展。”深圳市交通运输局民航发展处副处长赵柯介绍,深圳目前已累计开通低空航线126条,建设无人机起降点89个,2023年完成载货无人机飞行量60万架次,直升机飞行量2万架次。

  深圳市无人机行业协会会长杨金才介绍,2023年,深圳低空经济产值超过960亿元,集聚产业链企业1700余家,形成了集研发、设计、制造、运行、保障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目前,深圳消费级无人机占全球70%以上的市场份额,工业级无人机占比也超过50%。

  低空经济迅速发展,得益于深圳着力从战略层面抢抓发展先机,不断完善相关政策体系。2017年,深圳成为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2019年,出台办法划设微轻型无人机适飞空域;今年2月1日,《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正式实施,从基础设施、飞行服务、产业应用、技术创新、安全管理等方面规范低空经济产业发展。

  赵柯介绍,目前深圳低空智能融合基础设施项目一期正加快建设,将初步构建起支撑低空经济的设施网、空联网、航路网、服务网。智慧空中交通运行实验室等创新平台也在建设中,未来深圳将陆续开展无人驾驶航空、融合飞行验证工作,制定低空飞行相关规则、标准、规范。

  《 人民日报 》( 2024年03月13日 11 版)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