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上演多种艺术形式《红楼梦》 见证经典在当代焕发新活力

发布时间:2024-11-24 20:44:11 来源: sp20241124

   中新社 北京10月17日电 (记者 应妮)“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红楼梦》亦如是。

  近日,北京演出市场上,话剧《红楼梦》(全本)和民族舞剧《红楼梦》同时上演,一东一南两个剧场,讲述宝黛钗的爱情与贾府家族兴亡。

10月13日,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制作出品的话剧《红楼梦》(全本)在北京首都剧场迎来第50个全本、第100场演出。图为演出剧照。(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供图)

  话剧诗意厚重。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带来的《红楼梦》全本演出约6个小时,分为上部“风月繁华”和下部“食尽鸟归”。编剧喻荣军表示,话剧《红楼梦》以当代人视角来所思、所想、所选择、所表达而做出读解,剧中故事是对原著情节的综合、浓缩和重组。在打破原著时间线之后,以人和命运之间的抗争与关联来重新架构。

  因此,观众可以看到,上一幕还是一群黑衣人为秦可卿送葬,下一幕众人转身瞬间上演元春省亲,场景转换十分丝滑。在宝玉的回忆中,从群芳夜宴的热闹欢愉到勘破三春之后“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间离式的叙述方式为该剧更增冷峻感。

  舞剧青春唯美。江苏大剧院出品的民族舞剧《红楼梦》自2021年首演以来,载誉无数,常常一票难求,出彩又“出圈”。该剧由黎星和李超两名青年导演执导。江苏大剧院总经理、该剧出品人廖屹曾透露,民族舞剧《红楼梦》平均观演年龄大概是27岁,坐在剧场里的基本上是年轻人。

  让经典在个性化表达下焕发新的艺术生命力,是舞剧吸引年轻观众的关键。这部以宝玉为第一视角、以金陵十二钗女性命运为落足点的大戏,从“入府”时黛玉的拘谨,“省亲”时元妃如被操控木偶一般,“游园”时众红颜簇拥下的繁华,终至“花葬”时众生埋葬的悲悼,全力烘托出一个时代的女性挽歌。

  对《红楼梦》原著的表现方式,除了此前戏剧舞台上的越剧、话剧、昆曲、赣剧等多种形式,近年来还有中央芭蕾舞团的芭蕾舞剧《红楼梦》、集合了剧场和情景园林等元素的文旅项目《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在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黄键看来,《红楼梦》的舞台改编已超越了“讲原著故事”的层次,呈现出一种叙事淡化,追求风格化、审美化的创作趋势。“原著本身有着无与伦比的艺术高度,观众对于原著情节又较为熟悉,复述原著故事的改编路数未必能收获高分。另辟蹊径,将原著情节化繁为简,强化抒情写意的表现手法,打造不同于传统审美风格的新舞台艺术形式也许值得创作者尝试。”

  纵观近几年新创的《红楼梦》艺术形式,“创新”是主创们一致的追求。

  民族舞剧中,“金陵十二钗”各自拥有一件中国古代女子的流行衣饰——云肩,颜色、花纹各不相同,同时寓意12朵相应的花;话剧舞台的写意留白,极简且符合当代审美,而且在剧情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洒落“红”,整个舞台被碎的“落红”布满,呼应剧中人物心境;芭蕾舞剧更是实现了东西方艺术融合的一次大胆探索,舞台上既有水袖翩然,又有足尖飞舞,既是芭蕾的优雅身姿,又饱含中国古典意蕴。

  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认为,近年来舞剧创作者们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并不被传统束缚,通过创新性表达让传统经典实现了现代性转化,面向新一代的受众群体,选择以更加贴近当下年轻人的认知特性进行艺术创作,带来一部又一部令人惊艳的作品。

  “挖掘与利用《红楼梦》这样的传统文化经典,不是为了怀思古之幽情,而是为了创造出新的现代艺术文化产品,进而让这些产品走入当代人的生活”,黄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这一系列创作实践的不竭富矿,而这些充满现代审美的《红楼梦》舞台作品无疑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给出了良好的借鉴范例。(完)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