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2 22:12:14 来源: sp20241222
吴章义(后排右一)与学生合影。 受访者供图
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的老城区,弘华音乐学校的教室里,丝竹交错,余音绕梁。2007年,吴章义来到印尼后创办了这所学校,成为最早在当地推广中国民乐的音乐人之一。
几度尝试 落地印尼
出生于福建漳州的吴章义从小喜爱音乐,9岁开始学习乐器,之后便走上了音乐道路。毕业后,吴章义进入了一个闽剧乐团,从此他与传统艺术的推广便结下了不解之缘。几年的时间里,吴章义从见习乐手做到了乐队首席,也看到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闽剧,关注传统艺术。
但说到把中国传统的音乐推向海外,就要提起吴章义的一段经历。1988年,吴章义得到一个去日本交流学习的机会,在那里一住便是6年。旅日期间,吴章义和好友一起组建了一个4人小乐队。
不满足于自娱自乐,又没有好的演出机会,吴章义便带着乐队走上街头,在地铁口、公交站演奏起胡琴、琵琶和竹笛,引得路人纷纷驻足。时间一久,乐队还真有了些名气,不少观众甚至为了欣赏民乐专门赶来。“尽管街头的演出条件简陋,但观众还是愿意为此站上几个小时”。这也让吴章义看到了在海外推广中国民乐的可能性。
回国后,吴章义继续从事民乐演出和教学的相关工作,但是把中国民乐推向海外的念头一直留在他的心里。“我在等一个机会。”吴章义说。
吴章义的祖辈曾经从事商业,百年前便有家族里的人跟着商队“下南洋”,千里迢迢来到了印度尼西亚。2007年,吴章义第一次踏上印尼的土地,借着探亲访友的机会,对当地的情况开展考察。走访期间,他意外地发现当地有不少中文辅导班,“我很受启发,既然中文教育可以得到推广,那么中国民乐应该也可以”。吴章义决定留下来。
在亲戚的介绍下,吴章义认识了一名在附近开民乐乐器店的华人老板。见面之后,吴章义把自己想在印尼教民乐的想法告诉了店主,并即兴拉了一段二胡。见吴章义技术纯熟,老板马上同意合作。他们约定一人负责招收学生,一人负责教学。然而这样的尝试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由于没有特意宣传,只靠店里的顾客帮忙介绍,3个月之内招到的学生寥寥无几。
“与其受制于人,不如自己出来干”。吴章义索性结束了合作,租下一处门面,自己花钱装修,成立了音乐学校。
父女齐心 克服困难
起初,吴章义是只身前往印尼,虽说有些远房的亲友,可在教民乐这件事上,几乎没人能帮得上忙。要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吴章义最先想到的便是自己的3个女儿。
在吴章义的影响下,几个女儿从小开始学习乐器,请她们来当老师是最合适的选择。在听完他的想法后,刚从大学毕业的小女儿不放心父亲在海外独自打拼,决定跟随他来到印尼。
学校刚成立时,吴章义忙于管理和宣传,小女儿便帮着开展校内的教学。对于一所新成立的学校,招生成为了摆在眼前的一个大问题。吴章义回忆说:“学校创办的头3个月,只有两个学生前来报名。”他决定“主动出击”。
吴章义认识到,最大的问题在于人们对中国民乐不了解。由于没有钱在媒体上投放广告,他就自己印制广告,到街头、小区分发给路人。他联系当地的中小学,去免费演出,希望更多人看到后能产生兴趣。功夫不负有心人,几个月下来,报名的学生增加到几十人,学校总算能运行下去。
几年下来,学校的运营有了起色。2012年,在吴章义的动员下,两个女儿也先后辞去国内的工作,来到了印尼。想起当初的决定,大女儿感慨道:“其实纠结了很久,毕竟国内的工作稳定又有保障,但父亲对民乐的热爱和坚持打动了我。”如今,他们的父女组合在印尼的华人音乐界传为美谈。
教学摸索 坚守传承
由于文化差异,印尼的教学方式与中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作为学校的老师,就必须适应当地习惯。
吴章义聘请的老师较多,一些专业老师对当地不熟悉,难免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曾有一次,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有7个学生向学校提出退学申请,这让吴章义感到十分困惑。他找到这些学生,与他们详谈之后得知,任教的老师会在上课时“手把手”教学,这让他们很不习惯。
还有一些老师,平时的教学风格比较严肃,学生们难以适应,也纷纷放弃了学习。“在国内,很多人是相信‘严师出高徒’的,但印尼的学生往往不太接受这样的教学方式。”为了防止类似的情况再度发生,吴章义会在老师入职时向他们强调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习惯。
吴章义的学生涵盖了各个年龄段的人群,下至五六岁的孩子,上至八旬老人。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教学方法也要作出相应的调整。
刚开始办学时,吴章义并没有注意这一点。那时他按照年龄给学生分组,但各组采取的教学模式基本相同。有一些年龄偏大的学生在学习两个月之后相继退出,吴章义后来才了解到,对于高龄的学生而言,他们把学习乐器当作消遣娱乐,但在这儿接受的几乎都是基本功的教学,较为枯燥,并没有达到他们的期待。
吴章义随即调整了教学方案,减少基础练习,转而教大家一些简单的歌曲。他把几位学生请回来,这一次,大家没有再走。
吴章义对推广中国民乐的坚持也渐渐得到了当地人的认可。在吴章义的学生里,有一对70多岁的夫妻。他们是最早的一批学生,从2007年坚持至今,每周一次开车四五个小时来学校上课,这让吴章义十分感动。
知名度逐渐提升后,学校会接到来自各类学校、公司、婚庆活动的演出邀请。除了《彩云追月》《步步高》等经典的民乐曲目,乐队还会根据客人的特殊要求,用中国传统乐器演奏当地歌曲。吴章义的乐团在印尼的华侨华人群体中也受到了广泛欢迎。“春节是我们演出的高峰期,最多的一个春节我们演了26场。”吴章义说。
吴章义把学校命名为“弘华”,推广中国民乐是他毕生的追求。谈到未来,吴章义说:“我们正在积极地培养下一代,希望学校能够存续百年,把中国民乐传承下去。”
(责编:袁勃、赵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