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评论员观察)

发布时间:2024-11-26 06:25:03 来源: sp20241126

  关怀劳动者权益,就是关心企业的前途命运;稳定员工队伍,就是稳固企业的发展根基

  “一个个飞奔的外卖员/用双脚锤击大地/在这个人间不断地淬火”,在“外卖诗人”王计兵笔下,如他一般的外卖骑手,怀揣对生活的责任,起早贪黑、穿街过巷,守护人间烟火。不只是他们,包括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在内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都在用辛勤付出为大众生活带来便利。

  第九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已达8400万人,占职工总数的21%。新就业形态具有雇佣关系灵活化、工作内容碎片化、工作方式弹性化等特点,部分从业者面临工作时间过长、平台规则制定不够透明等问题。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是一道必须细致解答的现实课题。

  前段时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印发系列指引指南,引导企业进一步依法合规用工,进一步畅通劳动者权益维护渠道。这一举措,有助于传递劳动者声音,推动相关群体获得更好的薪酬待遇。

  保障劳动者权益,不是给企业加“包袱”。企业与职工是利益共同体、事业共同体,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与受雇企业也不例外。以快递行业为例,一些快递企业的报酬与权益保障相对较好,快递员服务的专业性、积极性就更高,无形中提升了服务口碑、增加了用户黏性,继而助推企业增收。最终,员工权益保障与企业效益增长形成了良性循环。在这个意义上,关怀劳动者权益,就是关心企业的前途命运;稳定员工队伍,就是稳固企业的发展根基。不断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为企业带来的将会是更健康、更长久的发展动力。

  增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获得感,不妨让科技多一些人情味儿。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多依赖于平台经济。无论是外卖小哥,还是网约车司机,劳动者收入水平都高度依赖包括算法在内的平台规则。部分平台收入分配规则不清晰且常变动,有损劳动者权益;一些平台对工作时长和时限设置“硬杠杠”,也容易导致过度劳动,有碍劳动者身心健康。引导企业提高用工规则的透明度和公平性,让算法“有智慧”也“有温度”,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

  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也需多方形成合力。新就业形态用工模式较为复杂,劳动关系认定不易,职业伤害保障不足。2023年12月,江苏南京的外卖骑手戚建忠在送餐途中不慎摔倒骨折。在平台工作人员帮助下,他申报了职业伤害保障,约1000元医药费报销了875元。这一新型工伤保险,由平台企业缴费,既能发挥兜底保障功能,也有助于分散平台企业经营风险。截至2024年3月末,已有801.7万人被纳入新型工伤保险保障范围。有必要总结经验,研究扩大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实施范围。同时,在普通劳动者举证能力较弱的情况下,政府有关部门、法院、工会、企业等应共同探索创新适合新就业形态特点的劳动者维权服务方式,改进和优化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维权服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维护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基本权益,为他们创造更为良好的从业环境、更有前景的发展环境,是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内在要求,也是全社会的共同期待。(人民日报)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