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7 14:08:14 来源: sp20241127
气候变化给人类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从《巴黎协定》到《格拉斯哥气候公约》,再到去年的“阿联酋共识”,国际社会持续致力于应对气候变化。进入“博鳌时间”,这一挑战又有哪些新形势、哪些新思路?在3月27日举行的“加快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分论坛上,与会嘉宾从合作、技术、资金等方面展开了讨论。
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加快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分论坛。人民网记者 黄钰摄
“每个人都要参与进来”
“哪个国家都不应该犹豫了,每个人都要参与进来。”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刘振民呼吁。与会嘉宾首先对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达成共识。
“时间已经很紧迫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可持续发展目标影响力指导委员会委员、中企会企业家俱乐部主席马蔚华表示,全球变暖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的伤害是显而易见的。
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副秘书长哈维尔·卡斯特拉诺认为,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会带来极端贫困,触发城乡差异和国与国之间的差异,而遭受重创的恰恰是低收入国家。
世界气象组织近日发布的《2023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显示,2023年是有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近十年也是有记录以来最暖的十年。热浪、洪水、干旱、野火和迅速增强的热带气旋造成的痛苦和混乱,使数百万人的日常生活陷入困境,并造成了数十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刘振民表示,实现全球碳中和,不仅是政府、企业的责任,同时也是每个人的义务。“我们要把全社会每个公民都调动起来,每个公民都要接受节约资源的意识和低碳的生活轨迹,实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改变。”
“‘双碳’是一场科技变革”
国际社会应如何加快行动,以实现《巴黎协定》设定的全球温控目标?
在刘振民看来,除全民参与外,还应从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增加可再生能源、努力实现保留下的化石能源清洁利用、继续保护好生态环境三方面发力。
“清洁能源的发展是根本方向。”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纪凡认为,应对气候变化,要牢抓能源转型。他表示,在这方面,中国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
根据国家能源局2023年底数据,可再生能源已成为我国保障电力供应的新力量,装机达14.5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超过50%,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
亚洲方面,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发布的《可持续发展的亚洲与世界2024 年度报告》显示,从中长期看,各国出于应对气候变化、防治环境污染等承诺将逐步放缓或限制煤电增长。未来油电将逐步退出电力领域,被气电、可再生能源发电替代。
“在本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我们的技术还差一步。”刘振民认为,“比如氢能技术。很多国家都搞氢能,氢能技术是不成熟的,成本还很高,安全性问题还没有解决,也许还有新技术需要开发”。
“‘双碳’是一场科技变革。”马蔚华表示,在企业层面利用新技术减碳可以降低成本,“这样看来,充分利用技术,特别是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可以达到绿色发展、绿色信贷的一致性”。
“最大的挑战是资金缺口太大”
“现在最大的挑战是资金缺口太大。”马蔚华表示,主要原因是驱动力不强,金融机构或者企业没有气候投融资的强大推动力,“现在债务性的工具比较多,但缺少统一的标准,缺少强制性的具体推动,缺少披露的公正评价,内生动力不足”。
“我想重点讲小企业,减碳目标实现,必须解决它们的内生动力问题。”马蔚华建议,可以将企业融资成本与碳排放情况挂钩,银行根据碳排放提供相应的贷款利率,“这需要授权中介机构根据企业的能源使用情况,输入一个碳排放模型,很快给出碳排放的综合评定”。
Fortescue Metals首席执行官狄诺认为,要把成本、资本和行动结合起来,“现在没有全球统一标准,我们必须要有这样的标准,比如碳定价、碳税等等”。阿斯利康全球首席执行官苏博科也表示,保证资金有所回报,需要在全球统一标准上有个碳定价。
在刘振民看来,下一步要考虑到企业在国际市场的融资,更要重视帮助发展中国家的融资。他在回答人民网记者提问时表示,应对气候变化要借助市场行为,但仅靠市场行为无法实现,“首先是各国的国际责任、国际义务,各国要履行自己的义务,指导企业和国民来实现这个任务”。
(责编:王仁宏、高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