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在“有福之州”——福建省福州市城市民族工作散记

发布时间:2024-12-16 07:40:27 来源: sp20241216

  习近平总书记主政福州期间,高度重视民族工作,统筹谋划、亲力亲为,情系各族群众,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开创城市民族工作新局面,把福州的民族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他强调,民族工作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做好这项工作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保证,意义十分重要。

  榕树,乃福州的市树;茉莉花,是福州的市花。这一树一花及其历史文化意蕴,深深融入城市肌理,变成了福州的城市标志。尤其是茉莉花茶生动见证东西方文化交流,福州亦因此而成为“世界茶港”,更奠定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城市精神底色。

  初冬时节,我们走进派江吻海、山水环抱的“有福之州”,走进花香四溢、草木葱茏的榕城,在古今交错、文脉幽深的城市空间,领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时代风采,感受努力打造“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窗口的示范城市”的福州担当。

  美美与共“美”榕城

  山水绕城走,城在山水间。地处东海之滨的福州,乌山、于山、屏山三山鼎峙,白塔与乌塔两塔耸立,闽江之水横贯城区,铺展出“三山两塔一条江”的秀美画卷。

  福州之美,在于山水,更在人文。在三坊七巷、朱紫坊寻访历史文化遗迹,在上下杭、烟台山感知“海丝”遗韵,在鳌峰书院、濂江书院体味中华文脉,在马尾、长乐读懂百年船政……闽山闽水物华福地,拥有2200多年建城史的福州,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古城两千两百岁,信乎今夕是盛年。” 古有郑和从长乐太平港起锚出海下西洋,新时代的福州更是一座充满活力的魅力之城。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城市,福州抢抓共建“一带一路”重大机遇,深度融入“海丝”核心区建设,在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中展现闽都新风采。

  美美与共,“福籽同心”——如今,汉、畲、苗、土家、回等各族群众在福州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少数民族人口有16万多人。

  走坊串巷,许多人对福州的第一印象来自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位于福州市中心,衍脉于晋唐、兴盛于明清,其“西三坊、东七巷”的基本格局和坐落其间的古厝保存至今。在这里,林则徐、沈葆桢、严复、林觉民、冰心等名人辈出,揭开了“半部中国近代史”;在这里,200余座古厝,构成了目前全国现存规模较大、保护较为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在这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有迹可循、有例可证,是福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窗口。

  走进毗邻三坊七巷的林则徐纪念馆,虎门销烟的壮举、“开眼看世界”的远见,令人振奋。林则徐,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民族英雄,也因维护民族团结、造福边疆人民,而深得各族人民的敬仰。他在新疆留下的“林公渠”“林公井”,已是世代传颂的佳话。如今,他的事迹被陈列在纪念馆当中,成为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生动教材。前不久,就有西藏昌都的30多名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代表来到这里,参观林则徐纪念馆等。

  步入三坊七巷,沿着石板路深入郎官巷来到古厝中的畲族馆。这个馆的前身为蓝氏祠堂,所收藏的200多件精美文物记录了畲族先民在福州生存发展的印迹,展现了畲族积极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历史进程。

  2021年,筹建畲族馆的福建省畲家企业商会被评为福建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022年,福州大学刘敏榕工作室少数民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在此挂牌成立。畲族馆被赋予更多使命,是人们了解历史传统、体验民俗风情、感受发展变迁、增进民族团结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又一重要平台。

  三坊七巷附近的福州清真寺,保存着原有的四合院式布局结构、明清至民国时期的碑刻、雕有福禄寿喜等图案的石栏,古朴的中式古建筑风格体现了伊斯兰文化与中华文化的交流融合。宗教人士许刚表示,历史悠久的福州清真寺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不断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如今在普法教育、促进民族团结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夜幕下,三坊七巷旁的达明美食街灯火通明,好不热闹。福州菜、新疆烧烤、重庆火锅、东北水饺等来自天南地北的特色美食汇聚一堂,世界各地的食客纷至沓来。

  来自新疆和田的依丝马衣力·艾则孜在美食街经营烧烤店已有3年,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有两三千元收入。如今,他们一家七口生活在福州,5个孩子也都在这里上学。

  融入福州生活的还有来自山东枣庄的卜先生。不久前,他接手了美食街的一个摊位,制作售卖烤包子、海鲜饼、灌蛋等美食,收入比在老家翻了一番。提起烤包子,他打趣地说:“我的烤包子手艺是从新疆朋友那里学来的,然而做出来的形状和味道却融入了齐鲁特色的煎饼卷大葱。”

  开放、多元、包容,为古老的闽都注入新活力、增添新魅力。今年10月28日,福州荣获联合国全球可持续发展城市奖。

  眼前的榕城,绿意盎然、生机勃发。来自天南海北的人们,在“有福之州”获得了切切实实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和合共生的“福籽家园”

  夜幕下的闽江两岸华灯璀璨、流光溢彩,缓缓流动的江水与江中的游船、岸边的建筑及游人同频共振,恍若一幅绝美的风景画,静逸又灵动,尽显自然之美、和谐之美。

  时光荏苒,闽江这条福建人的“母亲河”始终滋润着所经之地,将受其恩惠的万物紧紧相连在一起。作为福州城市新地标,位于福州历史文化中轴线与闽江山水廊道交汇核心区域的“闽江之心”,囊括了烟台山历史风貌区、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台江码头、中洲岛等著名旅游景区。这里是闽都人文渊薮之地,有严复、林纾、郁达夫等文化名人留下的足迹,闽都文化、海丝文化、侨乡文化、福文化等汇聚交融,古韵、摩登,山水、琼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举目皆是。

  闽江之心,心心相印。“闽江之心”不仅是供人休闲的好去处,更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大舞台。前不久,又一场“福籽家园”民族文化活动在“闽江之心”海丝广场举行,各民族的歌舞以及福州本地戏曲等精彩节目轮番上演,现场气氛热烈。演出的最后,大家一边齐声高唱《我们都是一家人》,一边手拉着手欢快起舞,久久不愿离去。

  每年的3月和9月,分别是福建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月”和“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主题月”和“宣传月”期间,福州市通过举办文艺演出、开展宣讲等一系列活动,常态化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充分展现新时代福州各族群众幸福生活,广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江风温婉,和合共生。在依托“闽江之心”常态化开展民族文化展演活动的同时,福州市积极打造“福籽家园”工作品牌,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马鞍墙、福文化、榕树、凤凰、闽台等具有福州特色的文化元素有机融合在一起构成石榴籽形状,象征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就是‘福籽家园’品牌标识的设计内涵。”福州市民族与宗教事务局干部介绍说,福州在全省率先设计推出品牌标识“福籽家园”,并申请商标专利、开发文创产品、举办品牌发布会,在全社会树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品牌,持续扩大品牌效应,受到广大群众欢迎。

  “福籽家园”品牌为推动新时代福州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增添了一抹亮色。打开微信,关注“福州市民族宗教”公众号,即可云游“福籽家园·石榴云展厅”——学习党的民族理论政策、观看民族文化展演、了解福州民族工作成就、云游福州民族乡村风光,充分感受“福籽家园”的无限魅力。

  作为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永久举办地的福州,已连续举办六届峰会。近年来,市民族与宗教事务局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以数字赋能民族工作,积极打造民族宗教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在网络上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效果的同时,积极参与推动大统战工作架构建设,对民族宗教工作实现“一网统管”,利用信息化手段有力提升民族事务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

  线上有平台,线下有抓手。如今,设立在“闽江之心”腹地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的“福籽家园”标识,逐渐成为网红打卡的新宠。自2022年8月“福籽家园”品牌发布以来,福州市结合“闽江之心”56棵民族团结树和“福籽家园”品牌雕塑,连片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街区,让民族工作搭上文旅融合的快车,以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上下杭社区175号,坐落着宁夏六盘山特产馆。枸杞、滩羊肉、固原红土鸡等宁夏特产,琳琅满目。45岁的闽商林锦云,是福州长乐人。早在2006年,他就响应“闽宁协作”,来到宁夏固原创业。2019年1月,他回到福州创办宁夏六盘山特产馆,搭起“宁货闽卖”桥梁,目前连锁特产馆已达15家,宁夏农副产品销售额累计达1.1亿元。

  上下杭是闽商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也是福州市重点打造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街区。区域内有各民族企业家创业经商,来自宁夏、新疆、内蒙古和台湾等地区的农副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毗邻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的上下杭社区,积极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助力各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生活。

  共建有福之州,同做有福之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鼓楼区天元社区联合新疆驻闽工作组,成立“党员之家”和服务工作站,为新疆籍务工人员提供市民化、均等化服务,并通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促进闽新两地各族群众相互了解、共同进步。社区居民林艳娟感慨地对记者说,通过中秋节与新疆籍务工人员共同制作月饼,不仅结交了新朋友,还对大美边疆有了更强烈的向往。

  闽江之水,融会贯通;有福之州,共享共乐。

  心心相印“第二故乡”

  一座城,一群人,一个家。故乡,承载着情感和记忆,保存着一个人的根与魂。

  福建被誉为我国“第二大侨乡”,现有1580多万闽籍华侨华人,分布于全球188个国家和地区。福州,亦有“中国侨都”之称,从这里走向世界的华侨华人超过300 万人。

  树高千尺不忘根。曾经漂洋过海当“番客”的人们,在异国他乡励精图治闯出一番天地,随即通过各种方式回报桑梓,创办学校、捐资助学是其中之一。长乐华侨中学和福清华侨中学的发展,就受到了福州华侨的关心与支持。这两所学校创办数十年来,传承心系桑梓、心系祖国的侨情侨心,大力培育青年学子,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海纳百川的福州,既是广大海外侨胞的故乡,也是融入这座城市求学的各族莘莘学子的“第二故乡”。

  “福州山清水秀、气候宜人,这里的教学条件很棒,老师和同学们也很热情。”就读于长乐华侨中学高二年级的玉苏甫·阿地力来自新疆吐鲁番。经过在福州一年多的学习,他已经完全适应了新环境新生活,不仅与本地同学成为了好朋友,也被现代化城市的魅力深深吸引。同上高二的本地学生陈德清,在学习上与新疆籍同学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在生活上也经常关心他们,每逢佳节还会邀请他们到家里来做客。

  曾担任第一届新疆班班主任的语文老师曾慰铭,清楚地记得当年第一届学生的模样,许多学生至今与她保持着联系。知识改变命运,提起他们,曾慰铭颇感骄傲和欣慰,“来自克孜勒苏的努尔阿丽从当初连普通话都说不好的懵懂学生,读到了研究生,如今在家乡当公务员,前不久给我发来了结婚请柬;来自喀什的阿迪拉木考上了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德语专业,毕业后就职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十年树木,聚木成林。长乐华侨中学自2010年起承办新疆高中班,培育了十届、421名新疆籍学生,他们有的回到家乡,有的留在福州,还有的奔赴其他地方,在祖国各地、各行各业创业就业。目前,该校有来自新疆各地的汉、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多个民族的128名学生就读,今年初还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

  同样从2010年起承办新疆高中班的福清华侨中学,截至今年9月共接收了14批、616名新疆籍学生。目前在读新疆班学生共有124名,均为来自新疆各地的各民族学生。该校采取混班混宿的方式,让新疆籍学生与本地学生生活在一起、学习在一起,真正做到“融”在一起。

  今年9月刚刚入学的马月贤,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研学活动,加强与本地学生间的交流,对福州的民俗文化、风土人情有了深刻了解;能歌善舞的尤丽图孜,利用课余时间教本地学生学跳民族舞蹈,主动增进交流,努力融入集体;艾斯凯尔喜欢踢足球,作为学校球队主力队员,希望为学校争得更多荣誉……

  “如今的新疆班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非常强。”福清华侨中学副校长林心松表示,学校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文化课辅导,促进不同层次学生协调发展,让各族学生在学业上齐头并进、共同进步;同时实施融合教育管理,如通过开设各类社团活动,有效促进各族学生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为了让各族青年学子立足“第二故乡”更好融入城市发展,福州大学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大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

  在福州大学,学生们都喜欢称呼刘敏榕为“刘妈妈”。1964年,刘敏榕出生于福州,不到一岁时就随父母支边来到新疆喀什,自此在当地学习、生活、工作33年。1997年,她通过人才引进调入福州大学工作。怀着对民族地区的深厚感情,她热心帮助各族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几年下来,“遇事找刘妈妈”逐渐在学生中间传开,让她成为了各族学生的“大家长”。2017年,福州大学成立刘敏榕工作室,帮助各族学生适应环境、成长成材;2018年,工作室成立党支部,进一步帮助各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近年来,刘敏榕工作室从思想引领、党建凝聚、实践深化、学业帮扶、文化浸润、生活解困等方面入手,探索形成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新模式,成为了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

  今年4月,福建省教育厅批复成立福建省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研究基地,基地秘书处就设在刘敏榕工作室,统筹全省教育系统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福建省教育厅统战处处长张明坤表示,基地将作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平台,辐射带动全省教育系统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进各族师生“五个认同”。

  有温度的城市,是新家园,亦是故乡。

  新福州人&老福州人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各族群众大量向城市流动、逐渐在城市扎根,城市成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场域。在福州,很多外地同胞来到这里创业、工作、生活,他们是融入这座城市的“新福州人”,也是与这座城市同呼吸、共命运的“老福州人”。

  在福州市区,一家普普通通的拉面馆,每到饭点儿经常是客座满堂。来自青海海东的韩春云,是这家店的主人。在他的家乡——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拉面是支柱产业,很多人走南闯北开拉面馆,实现增收致富。

  韩春云在十六七岁时就来到福州务工,后来开起了拉面馆。来福州20多年里,他的拉面手艺精进了不少,口味也逐渐融合本地人的习惯,生意得到了很多回头客的关照。他说:“福州人的口味比较清淡,喜欢口感松软的面条,因此我们对拉面做法作出了相应的改良。”

  目前,拉面馆生意好的时候最多一天能有八九千元的营业额,一年下来能收入五六十万元。很多回头客都是福州本地人,他们在这里品尝拉面的同时,还能享受到馓子、油香、手把肉等地道的西北美食。

  稳定的收入、便捷的生活之外,韩春云还结交了很多本地朋友。他把家人也接到了福州,4岁的女儿就读于附近的幼儿园。“福州人都挺好的,这里就像是故乡”,韩春云一家显然已经融入了这座城市。

  在22岁的宁夏青年母得余的记忆里,福州是他离开家乡到过的最远的城市。

  2018年,他作为福建省飞毛腿技师学院原州分校招收的首批学员,学习电子技术应用。一年半后,他来到福州进入飞毛腿公司,成为了实习员。勤奋好学的他,目前已经转为正式员工,还当上了车间班组长,每月能拿到6000多元工资。

  从宁夏固原到福州,相距2000多公里。跨越山海,一路走来,母得余始终心怀感恩。“我是时代的受益者,如果没有‘闽宁协作’,就不会有我如今的出息。”他表示,今后要加强学习,进一步提升技能,争取为家乡发展和“闽宁协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部位于福州的飞毛腿公司,是国内领先的消费电子产品和智能硬件锂电池模组封装集成制造商。多年来,在“闽宁协作”的推动下,公司在宁夏固原设立技工学校,培养当地青年学习掌握电气自动化、电子商务和机械设备维修等技术,实现“授人以渔”。目前,公司还在固原建立了生产基地,为实现产业转移打下坚实基础,持续帮助民族地区产业振兴。公司副总裁江志成介绍,公司现有3500多名员工中,包括来自宁夏、贵州、甘肃、云南等地的20多个民族,是名副其实的多民族大家庭。

  2011年就读长乐华侨中学,2015年考入福州大学,2016年保留学籍参军入伍,2018年退役复学,2022年入职福州大学担任辅导员……28岁的新疆青年开依沙尔·阿尔肯,与福州有着不解之缘。

  “在福州生活久了,你会发现这座城市时时处处充满爱。”十多年前满怀热情从五千里之外的新疆伊犁远赴福州踏上求学之路,开依沙尔·阿尔肯未曾想过自己会留在那里,成为“新福州人”。遥望来时路,在成长道路上有很多人帮助过他。中学时的班主任、大学里的指导老师、入伍后的战友,还有来自天南海北的各民族同学,都被他视为生命中的“贵人”。

  如今,身为福州大学少数民族专职辅导员,各民族学生是开依沙尔·阿尔肯的服务对象,其中的2400多名少数民族学生更是让他格外关注。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帮助指导学生就业创业,他在点点滴滴的日常事务中,逐渐与学生打成一片。他希望能够帮助更多学生成长成材,努力培育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参与者和建设者。

  走进位于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的闽东之光文化创意展示馆内,产自闽东宁德山区的茶叶、银耳、紫菜等农产品整齐陈列,风情浓郁的畲族文创产品吸引眼球。近年来,宁德加快建设全国乡村振兴的样板区,因地制宜推动茶叶、蔬菜、水果、中药材、食用菌、畜牧业、渔业、林竹花卉和乡村旅游特色产业发展,构建起“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乡村特色产业格局。

  青年创业者陈小宁借此风口,在福州核心城区开设展示馆,希望以此来扩大品牌影响力,带动家乡特产销售。今年11月初,刚刚开馆的展示馆借势底蕴深厚的闽商文化,很快成为古商业街的新亮点。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福州承载着每个人的梦想,是“老福州人”理想的安居之所,也是“新福州人”梦想的开拓之地。

  有福之州,你我共享。福州正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快建设“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窗口的示范城市”,切实推进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让“有福之州”真正成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示范。

  榕城,“融”城!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3年第11期、福州市委统战部

  (同心福建微信公众号)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