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双减”接下来将如何“减”?

发布时间:2024-11-22 18:51:29 来源: sp20241122

  “双减”工作事关立德树人,关系千家万户。那么,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双减”工作成效如何?还存在哪些短板需要持续发力?11月28日,江苏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听取并审议省政府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双减”工作情况的报告。

  数据通报:江苏线下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压减率达97.6%

  省教育厅厅长江涌介绍,2021年“双减”实施以来,江苏已出台40余份政策文件,形成了 “1+N”政策制度体系。2年多来,全省线下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压减率达97.6%,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率达83.3%。通过健全审批、监管、处罚相衔接的监管工作机制,江苏对近3000家校外培训机构实施全流程监管,监管资金1.45亿元。累计检查各类培训场所31.7万家次,查处违规培训行为6870起,关停无证无照培训场所2480处,公开通报违规培训问题828起。部署推进“大学习、大排查、大整改”师德师风建设专项行动,累计处置涉稳风险问题872条、教育部移交投诉举报672起。

  与此同时,各地发力提高课后服务质量,课后服务实现“5+2”全覆盖,学校100%开展课后服务,100%满足有课后服务需求的学生,学生参与课后服务的比例一直稳定在94%以上。义务教育阶段科技类社团数量增长51.76%,学生参与科技类社团的时长增加97.6%。

  调研摸底:发现“学校减家长加”“校内减校外加”等现象

  明年是实现“双减”工作三年目标的收官之年。多措并举之下,“双减”效果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

  为准确了解义务教育“双减”工作推进情况,今年以来,省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开展了历时5个月的深入调研,对标找差,为下一步深化“双减”工作摸清方向。

  从调研反馈结果来看,目前学生减负提质工作有待深化。比如,有部分受访者反映学生作业负担没变化甚至有所增加,考试中存在偏题、怪题和超过课程标准的难题,教育焦虑并未完全消失,学科类校外培训需求仍然存在。

  校外培训监管仍有短板。学科类校外培训当下存在反弹和隐形变异等问题,一些机构从“地上”转为“地下”。

  部分政策落实不够到位。比如,在教师队伍管理方面,基层教师普遍反映工作时间延长、工作压力增加,一些地方和学校课后服务经费不能及时足额到位,教师工作付出与回报出现失衡。再加之报表、专项活动、专项督查过多,部分学校因师资有限,难以推行“弹性上下班”工作制度,一定程度上加重教师负担、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

  此外,社会上仍存在“唯学历”“唯分数”的应试教育观念,部分学校布置作业仍以应试为主。加上家长的焦虑心理,造成“学校减家长加”“校内减校外加”现象。

  下一步将出台政策加强五项时间管理和考试管理

  近期,多地学生“边输液边做题”的话题冲上热搜,也从一方面印证了调研结果。接下来,“双减”如何“爬坡过坎”?

  省教育厅认为,首先还是应该发挥学校主体作用。强化课堂教学与课后服务、作业管理的统筹设计。接下来,教育部门将出台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学生时间管理政策,在“压总量、控时间”的基础上,注重“调结构、提质量”,重点抓好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五项管理”和考试管理,整体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减轻家长负担、缓解家长焦虑。整合教育教学资源,更有针对性做好学习困难学生和学有余力学生的教学安排,系统提升校内减负增效水平。

  在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方面,教育部门将督促指导各地健全非学科类培训进校园管理办法,探索第三方机构进校园参与非学科类课后服务的实施路径。强化政策和经费保障,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细化完善科学教育具体举措,为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提供坚实保障。

  针对校外培训治理,江苏将加快分类审批进度、加强规范监管,督促各地将隐形变异培训防范治理纳入街道社区网格化综合治理体系,开展集中排查和专项治理。

  破解教育“内卷”还需做好“优质均衡”

  结合调研结果,省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建议,聚焦减负增效,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做到“减”有方向、“增”有质量。持续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尤其是强化顶层设计,科学制定城乡学校布局规划,建立健全集团化办学和学区制管理办法及运行机制,科学实施校长教师有序交流轮岗行动计划,以“优质均衡”破解教育的“内卷”,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上到好学校。

  在社会层面,用人单位则要切实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评价导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坚持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建立重实绩、重贡献的激励机制,注重提高劳动者特别是一线技术劳动者的薪酬待遇,大力营造公平就业环境,全社会通力协作,才能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石小磊 【编辑:卞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