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1 09:22:25 来源: sp20250101
在不久前举行的2024年上海科技节上,10位专家被聘为中小学科学副校长。他们当中既有来自高校、科研院所的院士和青年科学家,也有来自高新技术企业的工程师。此前,深圳、温州等地也已开展类似探索,邀请科技工作者走进校园,共同做好科学教育加法。而在校外,越来越多的科技工作者加入科普队伍,用丰富多样的方式传递科学知识,搭建起公众与科学之间的桥梁。
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它和科技创新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学普及理应被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普事业蓬勃发展,公民科学素质快速提高。最新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已达14.14%,比2010年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
科学普及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主要途径,能为科技创新提供深厚的土壤根基。先进的科技成果只有通过科学普及,才能为公众所理解和接受,进而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广泛开展科学普及活动,有利于形成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社会氛围,让科学精神、创新文化更加深入人心,为科技创新及其应用营造良好社会氛围,进而获得更广泛的社会支持和人才支撑。
一般来说,科技创新的重镇,也多是科学普及高地。此前,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上海市印发《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十四五”规划》,明确将“构建城市科学文化,打造全国科普高质量发展标杆”作为战略任务之一。将科学普及贯穿于国家创新体系之中,推动科学普及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科学普及是一项战略性、系统性、基础性、长期性的事业,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科学普及需要科技创新的引领。科技创新为科学普及提供关键内容。科学普及的目的是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科学普及的内容,既包含基础科学知识,也包含科技创新的前沿。当前,基因技术、人工智能、语言大模型、气候环境等领域备受关注。在前沿重点领域开展针对性科普,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讲清楚科技原理,不仅能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兴趣,还将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发展趋势,树立正确的科技创新价值观。
科学普及要关注创新能力的培育,尤其要吸引和培养广大青少年投身科技创新。当前,做好科学教育加法、贯通大中小学科学教育等探索正在各地展开。比如,河北省石家庄市南马路小学尝试把科学教育融入学生日常学习的各个学科,依托“彩虹农场”实施种植课程,依托中草药基地实施小本草启蒙课程,依托木工坊、创客空间、科学实验室等场所设立木工、激光雕刻、机器人等特色社团,为“科学+”课程搭建优质平台。
值得指出的是,科学教育加法,“加”的不是纷繁复杂的知识点,不是科学知识灌输,更不是“应试”,而是要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兴趣驱动是引导的重要手段,要引导学生对身边的科学资源进行探索,真实地感知、认识、探究科学。
科学家是科学家精神最生动的载体,是科学普及最鲜活的素材。做好科学教育加法,还要求我们讲好科学家故事,引导更多人以科学家为榜样,树立科技报国的远大志向。广大科技工作者也应积极参与科普工作,为公众答疑解惑,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权威解读,对一些社会热点作出专业回应,同时对科技创新工作进行“现身说法”。
我们不能离开科学普及谈科技创新,也不能离开科技创新谈科学普及。让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两翼齐飞,将助力提高全民科学素质,蓄积创新创造活力,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实支撑和强大动力。
(作者:王柏俊,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党委书记)
(责编:李昉、李依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