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30 19:39:09 来源: sp20241130
中新社 广西来宾4月21日电 题:广西瑶族神秘黄泥鼓舞:从深山舞向国际
作者 陈秋霞
“嘭、哒”......瑶族男子们身穿瑶族服饰,头扎绣花白头巾,腰系红腰带,一人拍打着腰部粗短的母鼓在中间领跳,其余人手持腰部细长的公鼓,环绕着母鼓边拍鼓边旋转起舞。舞者配合默契,如众星拱月。
近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黄泥鼓舞在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上演,吸引游客驻足观看。
4月12日,在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金秀镇六段村,瑶族民众表演黄泥鼓舞吸引游客观看。 张友豪 摄金秀地处大瑶山深处,是中国最早成立的瑶族自治县。千百年来,盘瑶、茶山瑶、花蓝瑶、山子瑶和坳瑶五个支系在这里繁衍生息,历史悠久的瑶族文化在这里积淀传承。
黄泥鼓舞主要分布在金秀瑶族自治县的六巷乡、罗香乡的坳瑶聚居地区。年过六旬的盘金海是瑶族黄泥鼓舞代表性传承人,他家世代居住在六巷乡六巷村下古陈屯,家中珍藏着祖辈留下的具有数百年历史的黄泥鼓。
在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六巷乡六巷村下古陈屯,传承人在传授黄泥鼓舞技艺。(资料图)高如金 摄“瑶不离鼓”,黄泥鼓在瑶族民众心中是神圣的。盘金海告诉记者,关于黄泥鼓的由来,有一段传说:一天,盘王上山打猎时不幸掉落山崖丧生。儿女们在山下一棵泡桐树上发现盘王的尸体,悲痛之余,他们砍下泡桐树制成鼓身,剥下山羊皮做鼓面,然后糊上黄泥浆,拍鼓起舞悼念盘王。此后,瑶族人民跳黄泥鼓舞祭祀先祖的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
在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六巷乡六巷村下古陈屯,村民在跳黄泥鼓舞。(资料图)高如金 摄随着时代的发展,黄泥鼓舞逐渐告别单一的传统祭礼角色,向文艺表演形式发展。黄泥鼓舞以其独特韵味和艺术感染力,屡屡在国内外舞台上大放异彩。金秀瑶族黄泥鼓舞表演队曾赴日本演出。当地打造的瑶族大戏《黄泥鼓之恋》曾在中国—东盟文化艺术周展演。
金秀以原汁原味的瑶族文化吸引海内外游客前往探秘、体验,古老的瑶族民间艺术瑰宝成为振兴古老瑶族村寨的“法宝”。
“黄泥鼓舞列入国家级非遗后,受到更多关注。近些年,旅游业发展迅速也让黄泥鼓舞有了更多的展示机会,我每年演出达到上百场次。我们对舞蹈进行过几次改编,但是最受观众欢迎的还是最原始的版本。”盘金海说。
在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六巷乡六巷村下古陈屯,村民在跳黄泥鼓舞。(资料图)高如金 摄传承人们还打破黄泥鼓舞“传男不传女”的规矩。“只要愿意学,我们都乐意教。”盘金海告诉记者,黄泥鼓舞动作看似简单,但实则并不容易学,有些人学了几年仍不能掌握。“母鼓的鼓点最重要,它掌握着整个舞蹈的节奏。因此,跳母鼓者通常是寨子里熟练的老艺人。”
今年51岁的盘宁勇,自小便学习跳黄泥鼓舞,年轻时为谋生曾常年在外务工。后来看到家乡的发展变化,盘宁勇回到家乡,与哥哥盘金海一起到各地演出,进校园为学生讲授黄泥鼓舞,并制作黄泥鼓舞文创产品。
“过去我们在喜庆丰收、祭祀等场合跳黄泥鼓舞,现在黄泥鼓舞被搬到舞台上表演,加深了人们对黄泥鼓舞的了解和喜爱。中小学生们对黄泥鼓舞的兴趣很浓,学得也快,让我看到黄泥鼓舞传承的希望。”盘宁勇说。
“80后”的冯文标是瑶族黄泥鼓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他创办了工作室,带领团队研究黄泥鼓的机械化生产制作,并对黄泥鼓手工制作技艺不断改进升级,不断琢磨如何让黄泥鼓更受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其团队设计制作的传统黄泥鼓、改良黄泥鼓、黄泥鼓文创作品受到市场欢迎。(完)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