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7 09:33:33 来源: sp20241127
近日,记者从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组成的梅龙达普洞穴遗址考古队了解到:经过连续6个年度的正式考古发掘,目前梅龙达普一号和二号洞已出土旧石器时代至早期金属时代各类文化遗物逾万件,包括石制品、骨制品、陶片、青铜器、动物骨骼、植物遗存等。
位于西藏阿里地区革吉县的梅龙达普洞穴遗址,海拔4700米,是青藏高原腹地发现的首个史前洞穴遗址,也是世界范围内海拔最高的超大型史前洞穴遗址。
为长时期大规模人类活动历史提供有力见证
从一号洞石制品所反映的技术特点来看,初步的碳十四和光释光测年数据显示,该期遗存早于距今5.3万年,甚至可能早至距今8万年左右。梅龙达普洞穴遗址的考古新发现,为旧石器时代人类拓殖高原提供了更早的重要证据。
梅龙达普洞穴地处藏北羌塘高原西部地区,位于革吉县城南约30公里、狮泉河上游左岸的石灰岩山体上,洞口位置高出狮泉河水平面104米。梅龙达普,藏语意为“腰间的镜子”,由一字排开的三个独立洞穴组成:一号洞规模宏大,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二号洞规模较小,面积约60平方米;三号洞规模最小,面积约25平方米。
该洞穴的史前文化遗存,于2018年7月在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联合组织的旧石器考古调查中发现。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8年至2023年期间,考古队连续开展了6个年度的正式考古发掘。除了发现上万件各类文化遗物外,一号洞壁还发现了排列有序的竖条纹、人形轮廓、手掌以及太阳等以红色赭石绘制的岩画。
发掘期间,考古队还对遗址所处的革吉盆地进行了系统调查,目前已发现旷野旧石器地点30余处、洞穴地点6处,采集到数以千计的石制品。另外还有5处洞穴岩画遗存,显示以梅龙达普遗址为核心的遗址群代表了该区域长时期大规模的人类活动历史。
为研究早期人类生计模式和生活场景提供宝贵材料
截至2023年田野工作结束,根据地层堆积、初步的碳十四和光释光测年结果、石制品技术特点等因素综合判断,一号洞中后部、二号洞和一号洞洞口部位的堆积分别代表由早至晚三期人类占据洞穴的历史。
一号洞中后部主探方T8发掘面积64平方米,主文化层出露于距地表2.7米至6.6米处,文化遗物包括石制品599件和动物化石1017件。较多的标本表面可见明确的石制品切割痕迹,这为探讨早期人类的生计模式提供了珍贵的材料。一号洞中后部堆积的系统测年工作正在进行中,根据石制品所反映的技术特点看,应早于二号洞堆积的年代。
二号洞主探方T1发掘面积12平方米,文化层底部距地表1.5米。主要文化遗存为石制品8136件、动物化石952件,此外还出土少量动物粪便和植物遗存。综合石制品、动物化石、地层和出土物产状分析,这里应为一处古人生活留下的原生堆积。根据初步的碳十四和光释光测年结果,二号洞主文化层不晚于距今4.5万年。
一号洞洞口主探方T3发掘面积为10平方米,文化层底部距地表1.5米。主要文化遗存为石制品1170件、陶片622件和动物碎骨4350件。根据碳十四测年数据,主文化层距今4000至3000年,顶部层位距今1000年。串珠、骨针、网坠、鱼骨和大量有人工痕迹的动物骨骼遗存为复原4000年前人类的生活场景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为解决多学科重大科学问题提供关键证据
梅龙达普一号和二号洞穴保留了多期人类活动留下的文化遗存,古人在距今5万年甚至8万年前就在此生活,其间由于气候因素或洞穴坍塌等原因而离开,后期再度居住。多期的文化遗存为探讨远古人群在极端高海拔环境中的生存能力与演化、徙居模式、社会组织形式等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材料。距今5万年至8万年以前、距今4.5万年和距今4000年至3000年等关键时段的文化遗存则为解决人类最早登上高原腹地、早期现代人扩散路线、动植物资源驯化利用等重大科学问题提供了关键性证据。
考古队认为,在羌塘高原西部寒冷干燥的独特环境中,梅龙达普洞穴保存了大量动植物遗存、微体化石和沉积物DNA。很多动物遗存上还保留有清晰的人类取食行为所形成的切割或砍砸痕迹,信息明确、价值重大。洞穴出土的农作物种子,如青稞、豌豆等,极为珍贵,对于研究高原极端环境下农业起源与扩散,以及不同海拔区域人群农产品的交换关系及人群流动,意义重大。这些罕见的第一手考古资料对探讨遗址性质、先民对动植物资源的利用方式和古环境背景,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目前团队正在针对这些材料开展动植物考古学、古环境学、同位素分析、古蛋白分析、沉积物DNA等多学科综合研究。
(记者 傅强 尕玛多吉)
(责编:王仁宏、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