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3 20:28:41 来源: sp20241123
本报北京5月19日电 (记者赵晓霞)记者从国家文物局获悉,近期,安徽淮南武王墩墓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持续推进,取得重要成果。近日,安徽省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专家认为,武王墩墓出土文物的形制、纹饰、组合等具有战国晚期楚文化的典型特征。结合墓葬规模、结构、出土文字材料与文献史料等综合分析,武王墩墓主身份可能是《史记·楚世家》记载的楚考烈王。
据介绍,椁室考古发掘有序推进。北部、西部4个侧室(分别编号北一、二室,西一、二室)发掘完毕,东一室、南二室发掘工作正在进行中,提取各类文物3000多件(组),以及大量动植物遗存。北一、二室被盗扰严重,仍然提取出600余件(组)器物,多数为琴瑟等弦乐器,出土的编钟架横梁保存完整,上有悬孔14处,与追缴的青铜编钟数量吻合。南一、二室出土漆盒、耳杯、盘、豆、鼓,玉璧、璜、佩以及大量铜箭矢。西一、二室遗物以漆木俑为主,还发现木车、乐器和少量遣策类竹简。木俑有200多个个体,分立姿、坐姿等不同姿态,部分木俑佩木剑。东一室以青铜器为主,目前已提取青铜器150多件(组),器类有鼎、簋等,青铜礼器组合保存完整;与青铜器同出的还有百余件案、盒、榻等漆木质饮食宴享起居用具。
此外,出土文物保护和多学科研究成效显著。研究团队在考古发掘现场搭建雾化喷淋系统,有效控制椁室内微环境,避免了椁板、漆木器等有机质文物因温度升高、水分蒸发而开裂与变形。提取到室内的各类文物及时采取了应急保护措施,易腐变的有机质文物样品存入低氧灭菌舱,控制湿度和氧气以减缓其劣化速度;提取的大量木俑已开展了清洗和保湿处理,着衣俑表面织物已利用丝蛋白技术原位加固;漆器纹饰和图案采取了曲面微区X射线荧光光谱仪进行信息提取,为后续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通过跨学科、多平台协作,研究团队系统开展了动植物遗存鉴定、残留物分析工作,其中动物骨骼遗存鉴定出黄牛等10多种动物,植物遗存则发现葫芦、甜瓜、梅、栗等瓜果、坚果,粟、黍、水稻等农作物,花椒、锦葵等香料作物,以及传统中药植物吴茱萸。
国家文物局表示,下一步将继续高标准推进武王墩墓考古研究和文物保护,及时通报最新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回应社会关切。
(责编:王连香、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