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驻瑞典大使崔爱民在瑞媒体发表署名文章 冀望中瑞扩大科技合作增进人类共同福祉

发布时间:2024-11-27 15:02:38 来源: sp20241127

人民网斯德哥尔摩1月11日电 (记者殷淼)1月11日,中国驻瑞典大使崔爱民在瑞媒体《北欧时报》网站发表题为《加强中瑞科技创新合作,增进人类共同福祉》的署名文章,冀望中瑞双方扩大国际科技合作,以科技创新促进两国人民和全人类共同福祉。全文如下:

近日,我读到一个故事,一位诺奖得主介绍了一幅特别的创新地图。在完成每次科研后,他会向实验室所有团队成员致谢,有时不仅公布他们的名字,还会拿出一张世界地图,用大头针标记所有人员的出生地。他感叹这样一张地图是非常壮观的,它反映出团队成员在地理分布上的多样性,研究成员来自亚洲、欧洲、美洲,他们还在努力争取更多来自非洲、南美洲的成员。

这个事例表明——科学无国界,科学研究越来越依靠大团队、大数据、大装置、大协作,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从来都不是一个国家、个别团队单独创造出来的,都是国际大合作的成果。

中国和瑞典在创新方面有着共通之处。中国自古有创新的传统。公元前1600年古代中国商汤盥洗铜盘上铭文刻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在追求每天都有新发展、新变化,力争日日革新。中国古代有着闻名世界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等四大发明,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中国有追求科技进步的不竭动力。近几十年来,中国的创新能力取得了跃升式发展,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成为国际前沿创新重要的参与者、解决全球问题重要的贡献者。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十年内提高了20多位,2023年居全球第12位,科研论文占全球总数的24.6%,有效发明专利达480.5万件,均位居世界第一。在量子信息、干细胞、类脑芯片等前沿方向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原创成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散裂中子源等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成并发挥重要作用。科技创新为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强大活力。国产大飞机实现市场化运营,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下线,高铁建设树立国际标杆。

瑞典也一贯重视创新、推崇创新,是世界领先的科技创新国家,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欧盟创新记分牌多年来名列前茅,可持续发展、生命科学、先进制造等多个领域保持世界领先地位。瑞典的发明创造为世界带来了深远影响,拉链、摄氏温度计、蓝牙技术、利乐包装便利着我们的生活,伽玛刀、心脏起搏器、人造肾、超声心动图为无数患者送去福音。瑞典是最早开展环境保护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早引入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国家,无化石钢、氢燃料电池卡车、垃圾回收再利用、可再生能源等领先的环保产品和技术为可持续发展进程贡献着积极力量。高性能同步辐射实验室、参与建设的欧洲散裂中子源等大规模科研基础设施为开展跨领域、跨国界的突破性创新研究提供了重要平台。

过去十年,瑞典和中国科技创新合作迅速增长,中国已成为瑞典最重要的科研合作伙伴之一,中瑞科技创新合作的务实成果体现在方方面面:疫情暴发初期,两国50名专家迅速结成联合研究诊疗团队,开展国际多中心联合研究,临床研究结果评价有效。两国生命科学领军院所在临床治疗和疾病研究等领域持续深化合作,提出愿共同应对全球卫生挑战,为全球健康事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双方高校和科研机构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尤其是绿色环保、智慧城市、清洁能源等领域积极开展合作和人员交流,近年来,双方联合发表的论文数成倍增长,影响因子也更高,多项联合研发技术跻身世界前沿水平,中瑞合作开发的全新太阳能储能和发电系统,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储能时间可长达18年。中国是瑞典科研资助机构重点合作对象之一,两国的科学基金积极深化政策对话交流,共同推动研发高质量的科技创新成果。

两国科技产业合作不断拓展新空间、迸发新活力,为全球减排降碳和可持续发展持续贡献力量。阿特拉斯·科普柯、阿斯利康、斯堪尼亚卡车、山特维克等瑞典大型技术制造企业,纷纷在中国投资厂房、设立研发中心。在汽车制造、节能环保、智慧城市等领域,一批投资合作项目陆续落地,瑞典新能源、新材料领军企业与中国企业加速融合,清洁能源领域合作方兴未艾。中瑞哈马碧生态城联盟首个占地67万平米的生态城项目落户烟台,得到市场广泛认可。

近来,中国发布《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相互尊重、平等互利,通过对话与合作凝聚共识,共同构建开放、公正、有效的治理机制,促进人工智能造福全人类。不久前中国首次提出《国际科技合作倡议》,倡导并践行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国际科技合作理念,坚持“科学无国界、惠及全人类”,加强国际合作和开放共享,携手构建全球科技共同体。瑞典同样重视国际科技合作,不断提升科研国际化水平,鼓励科研人员开展国际交流,以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应对全球挑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瑞双方扩大国际科技合作,以科技创新促进两国人民和全人类共同福祉的政策理念不谋而合。

在我与两国科研人员、学生学者、企业家的沟通交流中,听到了很多关于合作、发展和友谊的故事:两国科研人员认为开展的联合研究优势互补,合作愉快,提升了两国创新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应对人类的共同挑战做出了贡献。中国的科研人员为感谢瑞典导师数十年来的教诲和培养,制作了精美的纪念册,一幅幅照片记录着两国科研人员并肩合作、攻坚克难,共同研发全球领先技术的奋斗历程。两国科技企业的合作者表示双方在研发上互补性强,交流合作将有力推动产业技术发展,提升了双方企业的全球竞争力。一些在中国创办工厂的瑞典企业家称赞中国优良的创新创业环境和先进的研发制造水平,对企业在中国的发展充满信心。

科技创新是人类发展的重要引擎,而国际合作已成为推动科技创新的“必选项”。中国正在不断加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力度,持续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同各国共享科技创新成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希望未来有更多中瑞两国的科研人员、专家学者、企业家、创业者们能够结识朋友、成为伙伴,做两国创新合作的推动者、参与者、引领者,共同开发“创新”这座富矿,创造更多务实成果,增进人类共同福祉。

(责编:苏缨翔、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