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9 00:28:06 来源: sp20241119
最近,微短剧在网上走红,这些视频作品不仅很有流量,还很能“吸金”,甚至在舆论场上出现“24小时充值破2000万元”“8天充值破亿元”之类的说法。据媒体报道,与过去的长视频或网络大电影不同,微短剧有自己的盈利特色,“这些每集1分钟、长达100集的快节奏视频,往往在观众看到15集左右时,要求观众跳转至不同的小程序付费观看后续,因此它们也被称为‘小程序短剧’”。由此可见,微短剧的观看便利性很强,也确实能吸引不少观众的兴趣。
在一种流行的内容创作模式背后,一般都有出色的传播能力,微短剧也是如此。这类作品的一大特点,就是能够抓住观众的兴趣点和敏感点,符合很多受众的真实心理。
如今,很多年轻人在现实中面临较大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因此,在网上看视频,很多时候就是为了放松,甚至为了寻求感官刺激。而那些严肃的、带有教育意义的视频,或者内容过长的影视剧,已经无法满足上述需求。一些短视频的制作者,就认准了受众的这个心理,通过各种看似荒诞、夸张的剧情和表演,让受众沉浸在“白日梦”中,自己则获得流量和收益。这类“白日梦”包括且不限于“甜宠”“赘婿”“暴富”等剧情,它们看似“狗血”,却能让不少人沉迷,再加上俊男靓女的表演,更加强了微短剧的传播能力。
虽然不少观众也知道这类微短剧缺乏深刻内涵,但就像看“肥皂剧”一样,会随着剧情的演进而逐渐“上头”。商家也很清楚地看到这点,会让观众在一开始免费看几集,等勾起观众兴趣了,再开启收费模式。熟悉网络小说营销模式的人,对这种“套路”不会陌生,它其实不算什么新“玩法”,却在市场上非常有效。
对此,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什么人支撑起了微短剧的庞大市场?微短剧真的能一直火爆下去吗?
曾有微短剧版权方的编辑表示:“短剧的观众在30-60岁,也有三四线城市的青年,基本是以前爱看网文小说的人群。”事实上,不少微短剧的制作者,在创作与投放作品时,也是有备而来,极具针对性。与其说这是一种文艺创作,不如说是一种市场行为,是为了流量和盈利而制定的视频内容、风格与演员。从一开始,这就是个受众导向的市场产品,是为了迎合市场而专门制作的“爽剧”,是为了给消费者提供情绪价值而生产的“工具”。
从这个意义上讲,那些谴责微短剧缺乏内涵、没有深度的声音,从一开始就找错了批评对象。因为大多数微短剧本来就不是文艺导向的,只有从市场产品的角度去看待它,才能理解这背后的传播逻辑。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微短剧让观众“爽”了,就无视圈子里的各种乱象,也不能对其抱有盲目乐观的看法。
作为一种较为新颖的市场类型,大量资本在短期内涌入微短剧的圈子,难免会造成鱼龙混杂的局面。有的微短剧质量相对优质,但也确实存在一些粗制滥造的作品,甚至靠“打擦边球”“软色情”来吸引流量。还有一些微短剧的收费标准也不太合理,定价过高却质量一般,会让人有上当受骗的感觉。
一些微短剧制作者存在急功近利的心态,总想趁着微短剧的火爆来“赚快钱”,导致不少作品出现同质化、制作粗糙等问题,其实也是一种短视行为。商家想赚钱,本身并没有错,但应该提供对得起观众的作品,扎扎实实做好内容,精心构思剧情,提高演员演技,否则迟早会被市场抛弃。
从长远来看,微短剧要想真正实现长期火爆的目标,还需要练好内功,从业者不断提高专业素养,提升行业自律的能力,避免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随着微短剧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网络监管部门也需做好引导工作——不是简单地支持或打压,而是帮助微短剧行业创建一个合理的竞争环境,从而让更多愿意在此领域耕耘的人能够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既赢得市场,又获得尊重。(中国青年报)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