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6 04:38:12 来源: sp20241126
凭借省钱、环保等受年轻人青睐,市场规模已突破万亿元
二手也“香”,闲置交易引领绿色消费
本报记者 王宇 本报实习生 张珂嘉
阅读提示
作为绿色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闲置交易市场规模日益壮大。不过,货不对板、维权困难等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交易体验。蓬勃发展的闲置交易,还需补上规范化短板。
闲置不用的小家电,穿过的旧衣服,用不完的化妆品……如今,“买新不买旧”的观念发生变化,很多人主动选择买卖二手闲置物品。对人们而言,闲置交易不仅是一种能够在省钱的同时践行环保理念的节俭行为,也是一种寻找个性与文化圈层的新生活方式。
数据显示,目前,全国闲置商品日均交易额已突破10亿元,每天都有400万件闲置物品在平台上发布,二手闲置市场规模已突破万亿元。
国务院近期印发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提出,实施回收循环利用行动,支持二手商品流通交易。以绿色消费为主要特征的“二手经济”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面对一些交易中的矛盾纠纷,蓬勃发展的闲置交易市场还需补上规范化短板。
浪费变消费,二手商品好处多
“沙发、冰箱、衣柜……我家的家电家具几乎都是二手的。”住在北京市海淀区的张依告诉记者,自从她分到了人才公租房后,就加入了所在社区的闲置交易互助群,从中找到不少家居好物。
“全新的家具不仅价格昂贵,而且还要担心甲醛污染,对于租房族来说,二手家具显然更具性价比。”张依认为,除了价格实惠,买卖闲置物品也显示了年轻人绿色低碳的生活态度,旧物只要质量过关,完全可以循环利用,避免浪费。
此外,很多年轻人的闲置交易并不局限于常规旧物,以个人兴趣为出发点的交易还囊括了许多小众物品。吴豪是一名骑行爱好者,平时喜欢收藏古典公路车。“10年前的公路车只有在旧物市场上才能找到,有时光赋予的历史感。”吴豪说。
在吴豪看来,闲置交易不只是一种经济活动,还会在交易中形成独特的文化圈层。“把自己喜欢的东西‘挂’在网上之后,通过询问和交易,更容易结识到志同道合的人。”吴豪说,通过二手交易平台,他认识了不少朋友,大家除了买卖闲置品之外,也会在群里讨论车型,交换各自的收藏经历。
各类交易纠纷时有发生
近年来,随着闲置交易快速发展,各类交易纠纷也时有发生。采访中,不少人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遭遇。
“我曾经在某网络二手交易平台上购买粉饼,页面写着正品,到手发现是假货,和之前专柜买来的质感完全不同。”消费者王宁说,她查看卖家信息才发现,对方主页上全是各种超低价“大牌”化妆品转卖信息,根本不是个人卖家,商品是否为正品也无从考证。
刘言言也曾买到过货不对版的二手商品。她曾在某网络二手交易平台买过一台平板电脑,当时买家声称自己有了新款所以想出旧款“回血”。然而刘言言使用后没多久,因磕坏了屏幕拿去维修,才被告知这台平板电脑其实是翻新机。“后来我专门去跟卖家理论,但对方拒不承认是翻新机,也拒绝退货。”刘言言说。
不仅是买家,闲置交易中,卖家也常面临维权困境。比如,买家收到商品后以各种理由砍价,拒绝按照已经协商好的价格付款,进而引发买卖纠纷。有时,卖家会遭遇买家恶意退货、恶意损坏物品、退换货时偷梁换柱等欺诈行为。
吴豪曾在某线上二手交易平台转卖一台德国音箱,买家收货后却以单侧金属片不够平滑为由,要求吴豪再降价。“我的音箱是全新未拆封的,当然不想被‘刀’。最后走了平台‘小法庭’程序,但是还是判我输,这种交易纠纷裁决很难做到完全公平。”吴豪说。
引导闲置交易便利化规范化
“发展闲置经济,让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物尽其用,不仅买方可以省钱,卖方也可以获得额外的经济回报,还提升了第三方平台企业的竞争力,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有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闲置交易作为绿色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减少了资源浪费,也有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低碳转型。
今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意见》,要求加强再生资源高效利用,引导二手商品交易便利化规范化。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平台作为交易双方的纽带,应主动承担责任,建立有关认证、评价和惩处的制度,同时完善售后机制,畅通交易双方维权渠道,及时响应维权诉求,处理有关纠纷,努力破解闲置交易中的信任难题。
“不同于二手房、二手车的高市场渗透率,我国很多闲置产品都因为回收渠道分散,并没有进入回收及再流通或处置渠道。”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商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赖阳说。
“只有消费者都愿意参与到二手商品市场中,才能打通一条循环链路,让闲置品实现真正的物尽其用。”赖阳建议,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开发线下运营渠道,为更广泛的闲置交易提供平台。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