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7 01:55:15 来源: sp20241117
走进北京地铁前门站,一幅《中轴锦绣》壁画吸引乘客驻足欣赏。在车站拾级而下,地铁8号线“中轴线专列”飞驰而来,车身外观包装、车内展陈及地铁站内屏蔽门装饰均融入中轴线元素,既能和大家一同分享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的喜悦,也让中轴线的文化韵味和历史底蕴与乘客一路相伴前行。
文物不言,自有春秋。今年来,我国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水平持续提升。星散在广阔中华大地上、绵延于岁月历史长河中的文化遗存不断绽放光彩,为经济社会发展赋予更多活力。
新馆新展 琳琅满目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2024年上半年,“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在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中孕育出蓬勃之力。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全国6000多家博物馆共接待游客5054万人次。新馆陆续开放、新展层出不穷,让中华文明更加可知可感。
工艺精美的杜虎符、造型逼真的鎏金铜蚕、历经风雨的汉代古船……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在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开馆。走进基本陈列“天下同一——秦汉文明主题展”,观众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交流等6个方面,读懂秦汉文明的成就与贡献。
“天下同一——秦汉文明主题展”现场。人民网记者 韦衍行摄
自2月26日正式开馆以来,殷墟博物馆新馆已接待游客70余万人次。在“子何人哉”专题展,110余片精选的刻辞甲骨,让观众了解卜辞中蕴藏的珍贵历史信息;在车马遗迹专题展厅,游客可以感受当年“车辚辚,马萧萧”的壮阔景象。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殷墟博物馆馆长陈星灿表示,新馆展出的文物90%以上是1950年春天以来发掘的文物精品,可以让观众走进甲骨文和文献记载中的“大邑商”,更直观地感受商文明的魅力。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今年,越来越多的国际交流展览走进国门,增加了人们了解世界的机会和共享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途径。
2024年新年伊始,故宫博物院在午门展厅推出“埃尔奥拉——阿拉伯半岛的奇迹绿洲”“历史之遇——中国与西亚古代文明交流展”和“璀璨波斯——伊朗文物精华展”三大展览,聚焦中国与西亚古代文明间的交流互鉴。
“璀璨波斯——伊朗文物精华展”展出的金翼狮来通。人民网记者 韦衍行摄
“中国、伊朗、沙特三大文明古国在午门展厅深情凝视、深度对话,展示出促进文明发展与文明中心形成的‘天时、地利、人和’诸要素,揭示了丝绸之路上文明成就的背后,应是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交流。”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说。
考古研究 步履不停
粗测口径超过88厘米的青铜大鼎,有着大量墨书文字的椁室盖板、种类繁多的各式漆木器……4月26日,国家文物局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公布武王墩墓最新考古发现。
武王墩墓出土的漆盘。国家文物局供图
此次在一号墓的椁室盖板上发现的墨书文字有100多句、近千字,标示着每根椁室盖板的位置、次序和各个椁室的功能。“这对研究楚国墓葬营建过程、职官制度、名物称谓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教授黄德宽说。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今年,包括河南开封景龙门遗址、浙江绍兴稽中遗址在内的多个“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公布重要进展,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重大项目中,多种学科知识、先进科技手段与考古研究实践深度融合,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蔚蓝的南海深处,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在科技的助力下,缓缓掀开了神秘的面纱。据介绍,此次深海考古调查应用了多种深海技术和装备。例如使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和高清相机完成了沉船遗址分布区域的全景摄影拼接和三维激光扫描;使用潜载抽泥、吹泥装置对计划提取的文物和部分重要区域进行了抽泥、吹泥作业等。
一号沉船核心区摄影拼接图。国家文物局供图
“此次深海考古工作充分展示了我国深海科技与水下考古的融合,标志着我国深海考古向世界先进水平迈进。”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说。
融入生活 各显特色
文物的活力在于融入生活、回归社会、服务人民。今年来,多所文博机构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积极探索新的融合形式,力求更加生动立体地阐述文物的文化内涵,增强文物与观众的交流互动,全息多元展现文化遗产的魅力和生命力。
——今年暑假,多地推出考古遗址研学、考古工地公众开放日等活动,让考古从“高冷”走向大众。位于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的统万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设置了模拟考古体验区,游客可参与考古发掘过程,了解统万城遗址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这一站,唐朝”文化主题活动6月在北京地铁国家图书馆站举行,分版块展示了唐代的诗歌、书画等,包括大量古籍影印本、著名书法作品的复制品,如《张旭古诗四帖》《颜真卿祭侄文稿》等。并在展览区橱窗内设立镜面,配上取材于《步辇图》的宫女打扇图案供乘客拍照留念。
“这一站,唐朝”文化主题活动现场。人民网记者 韦衍行摄
——今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5月,文化节目《启航!大运河》与观众见面。节目以“文化探访团”的沿河探访为经,以大运河的古今故事为纬,营造沉浸式的文化寻访场景,清晰勾勒出大运河从起源到发展的历史经纬,为大运河文化故事提供新的“打开方式”。
——“为乱世辞别乡园,为乱世惊起沉眠”。5月31日,由湖南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湖南博物院联合打造的文博题材京剧《皿方罍》上演。《皿方罍》在尊重传统戏曲美学的基础上,将写实与写意相结合,将文物皿方罍的故事艺术化地呈现出来。
不忘本来,方能开辟未来。广大文物工作者要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以文物保护利用绘就文化传承发展新画卷,让历史文化遗产为美好生活赋能添彩,在文化自信自强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责编:乔业琼、吕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