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创新站助力中小企业“燃”起来

发布时间:2024-12-23 03:06:33 来源: sp20241223

原标题:博士创新站 助力中小企业“燃”起来

在福建宁德泩泩渔业育苗场,厦门大学徐鹏教授团队驻场博士(中、右)向育苗场负责人了解大黄鱼实验苗培养情况。 新华社发

在重庆梁平区的试验田里,博士生在和负责日常管护的老乡(右)交流。新华社发

技术瓶颈、人才匮乏,每一道坎都足以让中小企业在创新的道路上步履维艰。不少中小企业家感叹,搞创新,确实有点难。为高质量发展增添强劲引擎,应该让创新成果在产业里生根发芽。那么,如何将科技“嵌入”企业,破解创新链与产业链“相望难相见”、科研落地转化少的问题,实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今年5月30日是第八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题为“弘扬科学家精神,勇当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浙江、福建、山东、山西、湖南、宁夏6个省区开展博士创新站建设试点,大力推动地方院校、科研院所科技工作者与中小企业结对子,切实破解中小企业引才难、用才难、创新难的困境,也让各地高校、科研院所找到服务产业发展的研究方向。

试点成效如何?创新路上中小企业还有哪些需求?科技工作者服务创新发展还有哪些诉求?记者深入基层走访调研,倾听实践者的诉求与心声。

博士巧点拨 企业获“新生”

发动机零部件曾是浙江君鸿机械有限公司引以为傲的产品。然而这个位于浙江丽水市缙云县的中小企业,近年来颇感“吃力”。“人家要性能更好,更小巧的发动机,我们也试了,可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公司董事兼总经理贺小丰心里着急,“动员大家创新,可我们不懂基础理论,也缺乏技术支撑,自己搞根本没戏。”

想引才?谈何容易。“招个博士养不起、留不住,企业的问题五花八门,一两个博士也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贺小丰期盼,“能不能有个新路子,能让我们跟博士专家们做项目、搞合作?”

这是众多中小企业的心声。浙江省科协曾在缙云县等山区26县调研发现,县里的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生产技术相对落后,科研力量薄弱,创新缺乏路子,高层次人才引进难、留住难等问题。

为了补齐短板,让县里的产业强起来,经济“活起来”,浙江省科协于2021年5月为这些地区特色、新兴产业布局博士创新站。

为何是博士?“我们发现,企业渴求能将科技成果嵌入产业,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浙江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吴晓东说,县城里的中小企业创新,并不一定需要顶级的院士等大专家,拥有博士学历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和在读的博士生一般就能胜任。

为此,浙江省科协遴选博士专家,精准对接企业解决“真问题”“真困难”。一位博士领衔,承担一个研发项目,组建一支研发服务团队,服务一家企业,实践培养一批人才。就这样,26个山区县城很快有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

贺小丰也盼来了博士创新站——中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龚海教授团队。该团队针对发动机零部件铸造,开展了高精度铝合金压力铸造研究,提高了铝合金的强度、韧性,成品规格更精准,生产出了受市场欢迎的发动机零件。“不一定高大上,但切实解决了企业难题。”贺小丰说。

科技成果“嵌入”产业,获得“新生”的企业还有不少。浙江哲丰新材料有限公司,与博士创新站的专家一起研发绿色可降解食品包装纸工艺技术,转型绿色环保产业,为当地增加3000个就业岗位。浙江泰顺县拓兴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副研究员、博士王五宏“牵手”,实现树莓种植、加工产业化,成果获得多项专利,带动200多家农户种植树莓。浙江省“千博助千企”技术经理人舒翔宇为建站企业浙江永上特材有限公司匹配博士资源,特材产量由原来的100吨增加至400吨。

“新质生产力既意味着新事物、新技术,也包括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的‘新生’。”在中国科协企业创新服务中心主任张清看来,“中小企业特别是传统产业的中小企业自身技术力量薄弱,又缺乏技术创新前瞻性,技术改造和传统产业升级的视野窄、路子少。但正因如此,带动他们创新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难,有博士专家会诊把脉,来一些巧妙的点拨,往往能点石成金,赋予企业新动力。”

让创新链与产业链“相望能相见”

科技创新并非易事,而科技成果转化亦非坦途——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这是一直存在的痼疾。“如何跨越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打破科技链与产业链的转化‘堵点’,大家都期盼有益的探索涌现。”山西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王继龙说。

在浙江实践经验基础上,2023年12月,福建、山东、山西、湖南、宁夏等地积极借鉴,结合本地实际开展了博士创新站建设试点。试点以来,新建立674个博士创新站,共700家企业设立了博士创新站,新驻站博士达到1994名,“预计2024年认定或建立的博士创新站总数超1000个,设站中小企业总数超1000家,驻站博士总数超2700人。”中国科协组织人事部部长李坤平说,围绕博士创新站已开展了调研走访、对接交流等活动200多场,梳理1100余项高校科研成果和5500余项企业创新需求,促成企业与高校等科研机构达成合作意向约900个。

在福建宁德,福建亚南电机有限公司与宁德师范学院教授赖联锋团队建立了博士创新站,目前已完成氢燃料电池系统30千瓦、60千瓦、90千瓦、120千瓦车用发动机的研发,正在进行车用120千瓦和船用60千瓦的发动机系统研发,多能源互补移动电源系统中的储能模块已完成首批样品试制。

“中小企业研发资金有限,养不起也没必要养整个博士团队,博士创新站解决了企业创新研发上的人才瓶颈等问题,还能为企业传帮带技术队伍。”提到博士创新站,该公司副总经理陈洪明很兴奋,“氢燃料电池发动机,还处于试行与探索阶段。我们相信这个行业大有可为,我们做好了技术储备。”

不止如此,博士专家的加盟,还让企业的创新氛围得到改善。“为什么不尝试一下呢?”“怎么进度这么慢,有没有办法加快?”“博士专家的这些问题逼着我们的技术人员不断思考和创新。”福州康为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执行总裁宋李斌说,“有了博士创新站等创新平台,我们的营业收入从2700多万元提升到2023年的近亿元,公司营业收入连续三年保持快速增长。”

泰山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张国锋与山东省高新技术企业泰安东华合创软件有限公司建立博士创新站,开展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研发。在张国锋看来,博士创新站“将优秀博士引入企业,搭建产学研用合作平台,真正让科研成果进入企业。”他说,“把企业的技术需求摆在博士面前,是搞真科研,是探索引导资源下沉的可持续工作机制,对促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如果说‘从0到1’代表着科技创新的原始突破,那么让沉睡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成果进入市场就是‘从1到无穷’的路径演进。”在李坤平看来,提高各地高校和科研院所中青年科技工作者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的关口,也是将其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

“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创新链与产业链‘相望能相见’。”李坤平说。

柔性引才还需更多政策支持

“博士创新站不同于传统的孵化器、创投平台,也不同于院士服务团、学会服务团等高端智力科技服务,它擅长的是长期柔性引才。”在福建农林大学副校长郑宝东看来,这能促进中小微企业与地方高校中青年博士专家合作创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将人才留在企业,鼓励博士专家把论文写在产业上、农田里。”

据介绍,福建农林大学目前建设了44家博士创新站,有接近300名师生参与。“刚刚启动就有约150万元科研资金到校,后期还会通过联合申报项目、成果转化、人才联合培养等途径强化校企合作。”郑宝东说。

在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培训处副处长肖谦看来,博士创新站这一机制目前已显示出了勃勃生机,未来还应在高校与企业切实利益需求、科研成果转换与企业技术需求对接、平台育人和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等方面做好信息沟通。“应该进一步借鉴浙江的‘千博助千企’数智平台,建立全国的博士创新站信息服务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肖谦说。

湖南省科学技术咨询中心院士专家专项办副研究员徐蓉也认为,应该通过数字化手段,提高博士创新站的管理效率,优化项目合作流程,为企业提供更加精准的技术匹配和人才推荐服务。“还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预测行业发展趋势,指导博士创新站的研究方向和项目选择。”

“能不能在博士创新站之间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宁夏企业科技创新服务联合会理事长赵艳香很希望能获得更多产业前沿信息,她建议定期组织全国优秀博士创新站分享经验,实现跨地域优秀经验学习。

很多博士创新站的专家和企业都希望博士创新站能够进一步获得一定经费支持,并对代表性成果给予奖励,确保博士创新站能长效运行。“建议建立综合支持体系,构建一个包含财政资助、税收优惠、金融信贷支持、人才激励以及项目成果导向的政策体系,以确保博士创新站的稳定发展和高效运作。”福建农林大学科研处处长汪世华说,如此一来,能更好地激发创新活力,吸引和留住人才,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推动博士创新站成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记者 詹媛)

(责编:李昉、郝孟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