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3 15:22:59 来源: sp20241123
自“72/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出台至今,其适用范围不断扩大。
越来越多外国视频博主带着镜头与好奇涌入中国,包括“China Travel”(中国旅游)、“老外144小时极限游中国”在内的话题迅速登上网络热搜,“China Travel”如今已成为外国博主的“流量密码”。
随着不少外国博主多次来华,他们也开始深入探索中国的“另一面”,从感慨“中国和我想象中不一样”转变为探索“中国为何进步如此巨大”。
“这是我制作过的最长的旅游视频”
31岁的博主坎迪来自美国,其账号“WorldNomac”在YouTube、TikTok等社交媒体平台上拥有约250万关注者。
几个月前,在准备菲律宾之行时,坎迪偶然刷到一个视频,了解到“72/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这让他萌生了在行程中加上中国的念头。
此行结束后,坎迪在YouTube上发布了一段长达4小时的视频,记录了他和朋友去上海外滩、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静安寺等景点,品尝生煎包等美食,体验磁悬浮列车,参观上海人民公园相亲角的行程。
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这是我制作过的最长的旅行视频。”
该视频在YouTube上浏览量现已超过20万。
他说:“很多人看完了这个视频,这意味着中国很有趣,视频中有很多改变认知的时刻。”
相比坎迪的“临时起意”,英国摄影博主斯科特·豪斯的中国行则“酝酿已久”。
他告诉记者,中国一直是他愿望清单上的旅游目的地,之前因疫情等原因,他3次中国行计划都被迫搁置。
去年11月,他终于可以“亲眼看看中国”。
他说:“从飞机降落的那一刻起,一切都出乎意料。我们没想到人们会这么友好,这些城市也是我去过的最干净整洁的地方。”
“中国系列视频是我在YouTube上观看次数最多的视频。”
豪斯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对于一个小博主来说,中国相关视频收获的反响不可思议。我每次打开YouTube,都会看到播放量一直在上涨。”
从“特种兵旅游”变为“深度旅游”
得益于“72/144小时过境免签”的便利,过去一个月,来自加拿大的视频博主库罗什·卡穆雅比两次来到中国,在YouTube账号“KSquared”上发布了多个来华旅游的视频,其中包括一个参观位于上海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的视频。
卡穆雅比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上海旅行时,他先看到有很多人围着一栋建筑拍照、进入参观,还有学生在建筑前集体合影,于是他打开谷歌翻译软件,发现这栋建筑是中共一大纪念馆,这让他对中国的“另一面”产生兴趣。
他说:“我对中国历史了解得并不多,有这样一个纪念馆向我展示中国发生的巨变,我觉得很有趣。这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来自各国的网民也在这个视频的评论区热烈讨论。
卡穆雅比告诉记者:“我的视频收到了很多好评,特别是来自加拿大和美国的观众,他们感谢我展示了他们未曾见过的中国的一面。还有华人说我的视频让他们了解了自己的‘根’。”
在这条视频的评论区里,有不少网民推荐他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等博物馆。
卡穆雅比对记者说:“每次6天的免签时间基本够我探索一座城市,我计划下次申请停留时间更长的中国签证,去看看更多地方,包括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所在的城市哈尔滨。”
感受中国的现代化和高科技也是许多外国网红来华体验的重要部分。
今年4月,印度博主米什拉在名为“Indigo Trekker”的YouTube账号上发布了题为“全世界都不会相信的中国新基础设施”的视频。
视频中,米什拉用英语和印地语介绍并展示了在深圳岗厦北站的乘坐体验,他在地铁列车上用无线充电设备给手机充电,出站时进行面部扫描。
他感叹道,这是“中国最疯狂的地铁系统设计”“它安全、方便、经济高效、快捷、环保”。
除了现代科技本身,随着中国真诚好客地追求高水平开放,外国游客还能享受到专门为他们提供的便利。
以前,线上支付一直被认为影响了外国人来华旅游的体验。
但近段时间,在相关举措推动下,外籍来华人员线上、线下购买产品与服务的支付体验得到持续优化。
相关部门一方面推动“外卡内绑”,境外银行卡可绑定支付宝或财付通在国内商户消费;另一方面支持“外包内用”,越来越多境外电子钱包可在国内使用。
“一部手机游中国”成为外国博主的“必打卡项目”。
卡穆雅比对记者表示:“用手机支付在加拿大不是常态,但在中国可以用手机做一切,真的很神奇。”
“我希望人们不要因为偏见错过真实世界”
“(西方)媒体有时把中国说得很不好,所以我想自己来看看。”在与这些外国博主交流时,《环球时报》记者听到最多的就是这句话。
西方媒体很多有关中国的报道总是充满误解和偏见,但这种污名化反而激发了外国博主探索的好奇心。
“出于一些不太好的原因,几乎所有西方媒体都曾讨论这个地方。所以,我订了去新疆乌鲁木齐的航班。”YouTube博主“Ken Abroad”对记者说。
在西方媒体的叙述中,新疆似乎成了被工具化、政治化的符号,频繁出现在各种攻击中国的论调中。
在某些西方媒体的报道中,新疆被描绘成“充满争议和问题”的地区。
今年2月,“Ken Abroad”上传了他在新疆旅游的视频,并在简介中写道:“一些评论说,该地区不对外国人开放,我将不被允许进入。但事实上,我能畅通无阻地进入,落地后不久,我就开始探索乌鲁木齐市中心了。”
视频中,新疆的多元文化让“Ken Abroad”印象深刻。
他走在乌鲁木齐白雪皑皑的街道上,来到大巴扎步行街尝试新疆特色的奶茶和馕,并用英语对着镜头说:“我注意到,这里所有的路标,不仅是店铺招牌,都是既写有汉语、又写有维语的。”
他又走进一家室内市场,拍摄那里售卖的民族服饰、驼奶、果干、牦牛肉等商品,说道:“这个市场和我在中国其他城市看到的市场很不一样,这里售卖的商品让我想起中东地区市场的样子。”
卡穆雅比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他发布了中国相关视频后,遭到一些网友的质疑。有评论称他“被中国收买”,声称他在视频中“使用滤镜让天空看起来更蓝”。
为此,卡穆雅比专门出视频回应这些无中生有的指责。
他说:“我不明白,为什么仅仅因为我说出我看到的真相,就要受到这样的对待。我怀疑写这些评论的网民是机器人或是水军。”
他无奈地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我去过很多国家,包括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英国和美国,但只有中国相关视频收到了这么多负面评论。这让我感到中国在某种程度上被误解和欺负。很多人不愿承认中国的现状,他们不知道中国进步了很多。我是个中立的人,不偏袒任何人或任何事。我只希望,人们能更加开放和包容,不要因为偏见错过真实世界。”
有网民称之为“洋悟运动”
海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毕研韬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China Travel’爆红是个重要的转折点,要好好珍惜。外国博主的公信力、粉丝文化、计算传播、年轻一代对多元信息的偏好,都是背后的重要原因。”
在毕研韬看来,当外国人认识到他们有关中国的认知曾长期被操纵,就会萌生亲自来中国深度体验、了解真实中国的动力,有中国网民开玩笑称之为“洋悟运动”。
随着越来越多外国博主来华旅游,他们在让世界看到中国积极一面的同时,也有一些人在传播偏负面的信息。
比如,一位泰国博主近日连发2条有关“中国公厕”的视频,直言“真的受不了了,要哭了”,在镜头前多次捂住鼻子,并劝告大家“不要来中国旅游”。
对此,毕研韬对记者表示,要接受监督和批评。
不过,对于恶意抹黑,当然要及时回应。必要时可邀请相关博主再次访问中国。
另一方面,要持续提升基础设施和服务质量,也可以研究不同文化群体的偏好和需求。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执行院长朱锋表示:“真实的中国有正面也有负面,发现中国问题的视频使中国形象更加生动全面,太完美反而让人觉得虚假。不是只有积极的故事才有价值。”
美国网红动画师:中国之旅让我更加开放
美国“90后”网红动画师丹尼·卡萨莱在YouTube、Instagram等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粉丝总量上千万,作品观看总量数以亿计。
值得一提的是,他创作的7部与中国相关的动画视频,包括飞虎队援华(如图)、友谊使者大熊猫、乒乓外交以及郑和下西洋等,共获得超过300万浏览量和15万点赞。
去年7月至10月,他来到中国上海开办个人展。
近日,再次来华旅游的卡萨莱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谈他创作背后的故事和灵感来源,以及如何用动画传递友谊与和平的信息。
“过去一年,我对中国的看法几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卡萨莱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上海开个展之前,他对中国的了解“几乎为零”,也从没想过会来中国。
他说:“直到踏上中国的土地,我受到了热情的款待,人们礼貌、善良,这让我对这里的文化和人们产生深深的喜爱。中国之旅让我更加开放、更愿意学习新事物,也让我意识到我的动画能够成为传递知识和文化的工具。”
至于卡萨莱为何开始创作中国相关作品,他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我妹妹对中国有着浓厚的兴趣,她的中文说得非常流利,她的热爱启发了我。我2017年开始制作动画时,我妹妹就说,这些动画会引起中国人的共鸣,但我当时对此一无所知。随着我的粉丝群体在中国不断壮大,邀请我到中国的人越来越多,这让我确信,我应该继续探索在中国的创作之路。”
卡萨莱说:“通过动画,我向观众介绍中国历史和文化,这些都是他们可能从未了解过的。我收到了许多积极反馈,人们通过我的动画学到了新知识,这让我感到非常自豪。”
在他创作的所有关于中国的动画视频中,蒙内铁路(由中国企业建设的肯尼亚境内由蒙巴萨至内罗毕的铁路)的视频给他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他对记者说:“当我第一次听说这条铁路被设计得足够高,是考虑到让长颈鹿等动物能够舒适地通过时,我感到非常惊讶,又觉得这种设计带来的视觉效果非常幽默。我以此为灵感,制作了一只长颈鹿作为新闻主播的视频,它讲述了这条铁路如何保护了它们的脖子,避免扭伤。这是我迄今为止研究并创作过的最喜欢的一个主题。”
卡萨莱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他对中国故事的研究主要通过网络,以及与了解相关话题的人交流。
他说:“随着我到中国旅行的次数越来越多,我也结识了众多中国朋友,自然而然地对这些话题有了更深的理解。”
谈到观众们对中国相关视频的评论,卡萨莱表示:“这些视频反响很不错,尤其是有中国血统或者家人在中国的观众,对这些视频感到惊喜。这些作品与我其他的作品有所不同,这种跨文化交流的成功也让我考虑在未来的视频中加入更多历史和文化知识。”
他对记者说:“我鼓励人们去新的地方旅行,体验不同的文化,我相信艺术、音乐和文化无国界,能够连接不同地方的人们。”
综合环球深度观察等 【编辑:李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