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博6.0,人气更旺啦

发布时间:2024-12-28 03:32:05 来源: sp20241228

  李 婕

  汪文正

  廖睿灵

  龚文静

  在进博会汽车展区,雪佛兰索罗德全尺寸纯电皮卡吸引了众多目光。   新华社记者 孟 涛摄

  进博会汽车展区的安飞九座混动飞机模型。   新华社记者 金皓原摄

  播下种子,收获惊喜

  本报记者  李  婕

  进博会有许多老朋友,我有幸是其中之一。从2018年首届到第二届、第三届,我都是前方记者,在展馆和展品里,寻找精彩的进博故事,挖掘进博热度背后的逻辑。这几年,进博会年年精彩、越办越好,我也很骄傲:“嘿,从你出生我就认识你。”

  今年,又有机会来报道第六届进博会。走进场馆,一切都是熟悉的感觉,开放、友好、热情洋溢。我迫切想看看进博会的6.0版本,想遇见那些曾经见过的老朋友,期待着素未谋面的新朋友。

  阔别两年,变化非常直观。展商出场更隆重了,更多组团参展代替了曾经的“单打独斗”,阿根廷牛肉、巴西食品、法国酒类,大大的招牌下,展商面貌一新,排面十足。主办方的安排也处处有巧思。在这届进博会,创新孵化成果可以展示,汽车可以现卖,中小企业也能看见彼此、现场“联姻”。大家说进博会是桥梁、是窗口,其实主办方也乐于当“红娘”。今年现场就有许多专为供需双方攒的局,大家各自提需求、列产品,共聚一堂,牵手而归。省去“众里寻他千百度”的兜兜转转,直达主题,谁不乐意?

  进博会还讲究重信守诺。年年举办的展会本身如此,来这儿的展商亦如此。一进展馆,我就开始盘点。果然,那个说“进博会只要一直开我们就一直来的”展商今年第六次出现在展台,他们在中国的生意一点点变大。那个去年还在狭小展柜捕捉往来观众目光的企业,今年坐拥100平方米的展台,进博会上的订单给了他底气。说到的都做到了,期待的都实现了,大家齐头并进、越来越好,这是进博会给的默契。

  而直观变化的背后,蕴藏的是更多不变。赴约的全球客商更多、更隆重,因为中国市场的潜力不变;展区设置持续优化,因为进博会紧扣前沿突出创新的特点不变;更加鼓励牵手合作,因为开放共赢的潮流大势不变。所以,许多展商说,进博会是展示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的“大舞台”,是观察行业趋势的“望远镜”,也是进一步融入中国市场的“加速器”。他们不远万里来到这儿,签下订单,更收获信心与希望、看见未来的方向。

  进博会之所以打动人、吸引人,还因为印证了那条最朴素的道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有多少企业对中国市场跃跃欲试,那位叫做阿里的阿富汗小伙会告诉他们:不妨在进博会播下一颗种子,随之而来的芬芳和果实,都将是惊喜。

  再赴进博,我和小伙伴们也各有收获:遇见作品展播平台中的自己,与跨国公司总裁面对面,聆听“虹桥智慧”……还有,获赠一朵记者节的鲜花,得到一片“四叶草”的徽章,以及体验新产品、“黑”科技……总之,再续进博情缘,感觉非常赞。

  

  互通有无,美美与共

  本报记者  汪文正

  在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场“四叶草”短短一周,我感受到了令人振奋的进博风采——

  “互通有无”,感受进博会的热闹。作为首次参加进博会前方报道的记者,这座荟萃着全球优质商品的“大超市”令我目不暇接。欧洲红酒和乳制品、东南亚的水果、非洲的手工艺品、中亚的纺织品……不同国家和企业的展台设计各具特点,融合了所在国风土人情、企业文化与现代科技,观众参观打卡、试吃拍照,乐此不疲,给了我前所未见的进博体验。

  “美美与共”,感受进博会的本色。热情的志愿者、辛勤的口译工作者,让各国企业在进博会大放光芒。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国家展上16个最不发达国家的展位。本届进博会通过免费展位、补贴等方式为其提供各种优惠政策。美观大方的装潢、富有动感的民族音乐、制作精良的旅游宣传片、令人食指大动的农食产品,将这些国家的展馆装点一新,与发达国家的展馆相比毫不逊色。

  “交流互鉴”,感受进博会的人气。全面恢复线下举办第一年,语言、肤色各异的新朋老友云集。企业展上,六大展区洽谈、交流气氛热烈,人浪、声浪层层叠叠;国家展上,72个参展方争奇斗艳,一袭“中国红”的中国馆独领风骚;首次举办的“跨国企业家巡馆”活动上,18个国家近100家跨国企业的160多位高管感受中国大市场的热力……进博会“朋友圈”令我震撼。

  “虹桥声音”,感受进博会的智慧。今年,虹桥国际经济论坛步入第六个年头。围绕“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自贸试验区10周年、“投资中国年”等主题推出活动;发布《世界开放报告2023》等一系列权威报告;22场分论坛就绿色发展、数字经济、智能科技等热点议题广泛深入研讨……从“四叶草”传递出的“虹桥智慧”,为世界经济开放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方案。

  “贴心服务”,感受进博会的温暖。本届进博会现场设置了25类服务设施、217个功能点位,休息区和综合服务区也十分贴心。涵盖“金融保险、法律维权、物流通讯、政策解读”四大类对接咨询服务;新颖有趣的机器人导览服务和数字进宝机器人;品类丰富、供餐量充足的餐饮服务;数量更多的停车位和车证额度……为广大参展客商和观众带来了舒适体验。

  进博会上感受到的热闹和人气、智慧和温暖,让我已经开始期待下届!

  

  朋友更多,热情更高

  本报记者  廖睿灵

  2018年,首届进博会在上海举办。当时,我作为志愿者“小叶子”中的一员,参与了首届进博会的相关保障工作。场馆里,来自全球各地的参展商热情满满,展出各种新鲜产品、新奇技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今年,进博会已经举办至第六届。作为一名前方记者,启程之前我有许多好奇:这是新冠疫情后进博会首次全面恢复线下办展,企业参展热度咋样?连续办了6届,展商们还有新鲜感吗?

  到了现场,这些疑问很快有了答案。“四叶草”场馆里人头攒动,观众排队体验、试吃试用,好不热闹;各家展商展台上,签约活动一波接着一波,掌声不断。就连新闻中心也一座难求,中外记者忙着拼时效、传素材、抢新闻……这一切充分说明,世界高度关注进博会、关注中国。

  我见到许多熟悉的老朋友——连续6年参展的新西兰企业纽仕兰,再度把新品发布放在了进博会现场;展会正式开幕前一天,“全勤”参展的松下展台上,几名业务高管还在认真筹备,确认细节;法国企业安迪苏6度参展,其首席运营官弗雷德里克·杰奎因时隔3年再次来到现场,参加论坛、会见客户忙个不停。

  不少“老朋友”还带来了“新面孔”——雅诗兰黛集团连续5年参展,集团国际总裁诸葛濮今年首次来到了进博会现场;第三次参展的科思创,其首席执行官施乐文也第一次亲临现场参展;还有一家美国企业的3名业务高管,分别从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来到“四叶草”,他们说:“想亲身感受进博会的热闹氛围。”

  连办6届的进博会,新老朋友越来越多,参展商热情不减。这是为啥?很多企业负责人给出相同的答案:看重中国市场机遇。

  在现场与展商们交谈,我发现无论是跨国公司500强还是中小企业,无论是高科技应用还是接地气的消费类产品,都能在进博会上寻觅到商机。有的小商户通过前几年参展,在进博会上找到了稳定客户,商品销量翻了几番;有的展商借助进博会拓展产品出口,并结识了新的供应商朋友。今年,进博会还为来自30个最不发达国家的约100家企业提供免费展位等支持。可见,进博会不仅是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也真正成了全球共享的国际公共产品。

  一周采访见闻,让我再度想起首届进博会上,中国对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不仅要年年办下去,而且要办出水平、办出成效、越办越好。6年来,中国如期举办进博会的诺言没有变,中国持续扩大开放的决心没有变,跨国企业看好中国市场的信心没有变。越办越好的进博会,欢迎更多新老朋友分享新技术、新应用、新产品,让全球企业实现合作共赢,让全球消费者共享开放红利。

  

  进博故事,下届再续

  本报记者  龚文静

  这是我第一次报道进博会,任务是拍摄视频。做足功课,带上器材,开幕前两天,我和小伙伴一行4人便从北京乘高铁提前到达上海。

  探馆前夜,大伙儿来了场头脑风暴,视频拍摄脚本出炉,拍出互动感是团队定下的小目标之一。

  虽然有了心理预期,但乘大巴赶到“四叶草”时,我还是傻眼了。展览面积超36万平方米,参展商来了3400多家,注册报名的专门观众近41万人,这地方大得简直像个迷宫,究竟拍点啥好呢?

  现场总能带给你灵感。11月5日开幕那天上午,我们视频拍摄二人组在食品和农产品展馆里觅得第一个目标——非鲁斯,一名来自阿富汗的展商。

  他的展台面积不算大,十几平方米整整齐齐摆好了羊毛手工毯、编织包、藏红花等。看穿了我俩的欲言又止,非鲁斯主动和我们聊起了天。

  在中国生活了6年的非鲁斯,汉语很流利。他告诉我们,这是他第五次参加进博会,每回都能交到不少新朋友,还有许多人互留联系方式,成了回头客。征得同意后,由我找角度拍摄,小伙伴控场、提问。这位进博老熟人换了身打扮,头戴羊毛帽,手拿藏红花,身穿别具民族风情的马甲,在我们的镜头前神情自若、对答如流。几分钟后,第一条视频顺利出炉。

  万事开头难,有了第一次的成功经验后,我们的镜头在现场接连不断捕捉到了许多新鲜故事。

  跨越近6000公里,第一次从格鲁吉亚来进博的参展商Tigo,是服装品牌O’DELLA的股东,得知我们要拍摄,她特地披上一件做工精美的丝质红色外套配合出镜,Tigo用“wonderful exhibition”(精彩的展览)来形容进博会,她说:“我们希望通过进博会把产品出口到中国,也期待在这里找到合适的供应商。”

  美国赛莱默水处理企业的3位高管早早到了现场,他们十分重视进博会带来的机遇,来这里寻商机、谈合作。约好15时拍摄,他们14时就到了展台,为这次拍摄做了充足准备。分享完故事,当被问到下届进博会是否还来参加?对方给出了斩钉截铁的答复:“Yes”“Absolutely”“For sure”(“是的”“当然”“肯定来”)。

  数一数,仅两天时间,我们的镜头里已经记录下数十位外国朋友的进博故事。此行收获远超预期,视频发出后,我们在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收到了许多留言,如“中国欢迎来自世界各地友好的朋友们”“看了你们的视频,自己好像也来到了现场”“相信中国开放之门越开越大”……

  这些天,有着不同肤色、不同生活背景的朋友,为了共同的目标,纷纷奔赴这一盛宴。就像第六届进博会的主题——“新时代,共享未来”。

  我们和新老朋友们约好了,下届进博会再见面。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