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黄埔人:一家人分隔两岸 盼统一是共同心愿

发布时间:2024-11-22 07:03:12 来源: sp20241122

   中新网 北京4月3日电 题:父子黄埔人:一家人分隔两岸 盼统一是共同心愿

   中新网 记者 李航 王潮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看到两岸的统一,就活到那天就好了。”抗美援朝老兵、黄埔23期学员吴兆宁近日在家中接受 中新网 记者采访,他表示,在台湾的父亲一直期盼回到大陆看看,更期盼看到两岸的统一,但最终未能如愿,带着遗憾走了。如今,吴兆宁已年过九十,回忆起往事,依旧盼望着祖国早日统一。

  吴兆宁1929年出生于南京,父亲吴允周,毕业于黄埔军校第3期。三岁时,他被送回到老家,由祖父母抚养长大。吴兆宁在老家时,经常能够看到有关父亲的照片和资料。

1947年吴允周升任黄埔军校教育长 受访者供图

  吴兆宁从小受进步思想影响,经常参加学生运动。1948年,吴兆宁从杭州安定中学高中毕业,因受到父亲的影响和同学的鼓励,他决心报考黄埔军校。1948年底,吴兆宁抵达黄埔军校成都本部报到。此时,关麟征任黄埔军校校长、吴允周任黄埔军校教育长之职。因父亲对子女要求十分严格,吴兆宁并没有得到特殊关照,甚至区队长、同学都不知道吴兆宁是教育长之子。

吴兆宁在黄埔军校 受访者供图

  “分科到炮兵,三年的课程,一年把它学完。伙食主食是大米,早上是稀饭,就是吃不饱,肚子饿得慌。”谈及军校生活,吴兆宁对当时艰苦的学习环境印象深刻。

  随着解放战争的浪潮席卷全国,1949年12月黄埔军校师生及教导团计两三千人在迁校途中宣布起义。迁校前,吴允周曾叮嘱吴兆宁:“你虽为教育长之子,亦当与同学同生死、共患难。”随后,吴兆宁被编入解放军18军团60军教导团,参加了修筑成渝铁路工程、抗美援朝战争。

吴兆宁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 受访者供图

  1951年初,吴兆宁随部队入朝作战,在60军181师炮兵营第3连任见习副排长。“我们一直打到‘三七’线附近。后来有一天,我们饭都烧好了刚要吃,突然来命令要我们返回,后来才知道被包围了。大概有半个多月,一直下雨,吃的也没有了,炮弹也没有了,要闯出封锁线。”时隔七十余载,回忆起当时的作战经历,年近百岁的吴兆宁眼眶湿润,不禁哽咽。

  1954年10月,吴兆宁回到东阳老家务农。年轻力壮的吴兆宁干起农活十分卖力,耕田、插秧、种地、焐草木灰,样样拿手,与当地的农民几乎没有什么差别。上世纪70年代起,吴兆宁在老家东阳新城五七高中、初中、小学教书,一干就是12年。

  1984年9月,吴兆宁当选为东阳县(注:东阳市在1988年5月25日正式改县为市)政协副主席,自此连任六、七、八、九届专职副主席。吴兆宁还先后担任东阳市“祖国统一工作委员会”主任、台胞台属联谊会会长、金华市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等职。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了民众回大陆探亲的通道,吴兆宁亲自接待回乡老乡,并充当两岸交流联络的纽带。

吴允周一家合影 受访者供图

  吴允周在1949年前往台湾,父子二人自此分隔两岸。1989年8月21日,吴兆宁终于踏上赴台探亲的旅程,见到了阔别40年之久的父亲吴允周。此后,吴兆宁多次赴台,联谊岛内外黄埔校友,重续“黄埔情”,为两岸交流合作、民间往来积极奔走。吴兆宁表示,能亲身参与促进祖国统一的工作,是一生中最愉快、最光荣、最值得怀念的事。1996年,吴允周在台湾逝世,吴兆宁说,父亲生前的愿望是希望两岸能够实现统一,并且能再回到大陆来看看,但最终未能如愿,带着遗憾走了。如今,吴兆宁有着和父亲共同的心愿,就是在有生之年能亲眼看到两岸实现和平统一。(完)

【编辑:李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