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艾克拜尔·米吉提: 1980年代,民族文学如何“被看见”?

发布时间:2024-11-27 19:50:40 来源: sp20241127

  根据新疆作家李娟散文作品改编的剧集《我的阿勒泰》5月10日迎来大结局。剧集收官第二天,艾克拜尔·米吉提在朋友圈转发了最后一集里的两幕场景:一幕是巴太的嫂子托肯告诉巴太,公公苏力坦已答应自己改嫁,她将带着两个孩子去城里生活;另一幕是苏力坦和小儿子巴太和解,让孩子们去过自己想过的生活。这两段表演中,演员都是用哈萨克语交流。“从语言学角度很精彩。”艾克拜尔·米吉提评论道。

剧版《我的阿勒泰》中的巴太(于适 饰)。 剧方供图

  作为一位资深的哈萨克族作家、翻译家,以及在社交平台“5G冲浪”并拥有20万“粉丝”的博主,艾克拜尔·米吉提没有错过《我的阿勒泰》这一波文化热点。他没有第一时间追剧,因为近期几乎没有闲下来的时候——刚刚过去的4月,他在北京过完70岁生日,第二天在某高校作了一场文学讲座,接着参加2024年全国电影工作会、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幕式,之后飞赴四川绵阳与90岁的王蒙相聚,分享在新疆的“文学岁月”……

  1973年的春天,在新疆伊犁伊宁县插队的艾克拜尔·米吉提接待前来采风的王蒙等人。见到这位大作家,19岁的艾克拜尔萌生了当作家的梦想。1978年,他创作了短篇小说《努尔曼老汉和猎狗巴力斯》,这篇处女作获得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这一届评委包括茅盾、巴金、冰心等著名作家、评论家。1980年3月,艾克拜尔去北京领奖,这个26岁的文坛新人,与茹志鹃、王蒙、刘心武、冯骥才等获奖者一道,迎来了文学的春天。

  1981年,《民族文学》(汉文版)创刊,艾克拜尔·米吉提任该刊编辑,从创作者转向发掘者。

  “我们当时的主要工作,是为民族文学的发展做铺垫。”他说,“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里,不同民族的发展程度是不一样的,由于历史的原因,一些民族只有口头文学,没有书面文学。而书面文学的发展和教育程度有关。1950年代,扫盲运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到1980年代,普及教育的成效开始在民族文学领域显现。”

艾克拜尔·米吉提  受访者供图

  艾克拜尔·米吉提记得,1982年,编辑部到云南昆明办笔会,三四十名成员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各民族作家。其中有一名佤族女青年,叫董秀英,她当时是云南人民广播电台的拉祜语播音员,此前没写过小说。笔会要求每位成员交一篇“作业”,但临近笔会结束,董秀英还未交出作品。艾克拜尔作为责任编辑,问她:“你的作品呢?”她哇的一声哭起来,说:“我写不出来,不知道怎么写。”

  艾克拜尔说:“你讲讲小时候的故事,我来帮你捋思绪。”

  董秀英开始回忆,她说自己七八岁的时候,和小男孩们一起在河边玩,因为没有衣服穿,只能光着身子。她幻想着,“如果从河里漂来一条筒裙该有多好,我就能穿在身上了”。

  “把这个故事写出来。这就是小说。”艾克拜尔说。

  对方很快就交来了几页稿纸。“我一看,写得像新闻报道。”艾克拜尔告诉她,小说是情节的艺术,情节要靠细节织就,要通过细节来描绘人物,再通过人物的命运来编织故事——这才叫小说。“比如那天有没有太阳?阳光照在水面上是什么样子?有没有云?河边有什么植物?水的波纹怎么样?……要把这些细节写出来。”

  多写细节,这是1980年在北京获颁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期间,王蒙给艾克拜尔的建议——民族风格不是靠民谚体现的,要用细节。艾克拜尔由此“彻悟了写小说和体现民族风格关键所在”,也将这“受用一生”的宝贵经验传授给了更多新人作者。

  但直到那次笔会结束,董秀英的文稿都没有改完。艾克拜尔回到北京后,根据对方讲过的细节进行润色。最后,这篇作品发表在《民族文学》上,成了佤族的第一篇小说,董秀英也成了佤族文学史上第一位书面文学作家。“后来她知道怎么捕捉生活、提炼细节了,越写越好,写出了很有影响力的中篇小说《马桑部落的三代女人》等作品。”艾克拜尔说。

  另一次是1983年在贵阳花溪举办的笔会,成员里有一位名叫石尚竹的水族女青年,她跟笔会里的其他成员说,自己可能待不到笔会结束,因为她丈夫不愿意她离家太久。果不其然,没过几天,石尚竹的丈夫发来电报称孩子病了,催她赶紧回家。“她离开那天,下着瓢泼大雨,她哭得满脸泪水,走之前交给我一篇稿子,发在了《民族文学》上。”艾克拜尔说,“后来她的诗作《竹叶声声》获得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听说石尚竹老家的县委、县政府和县妇联为庆祝她载誉而归,在她家门口连放了三天鞭炮。”

  在文学刊物的编辑岗位上,艾克拜尔·米吉提致力于推举新人作者,让更多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被“看见”。任《中国作家》主编时,他创办了影视版。“当时全国没有一个发剧本的刊物。我们发的影视剧本中,有20多部作品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今年3月28日,著名作家马识途去世。艾克拜尔·米吉提撰文回忆十年前《中国作家·影视》版参与将马识途作品改编为影视剧本的往事,当时他与编剧们赴四川成都登门拜访马老,“剧本呼之欲出”。无奈影视创作不似文学创作,一个人、一支笔便能完成。艾克拜尔叹道:“影视产品是工业化生产,一旦资金不到位,就什么都做不了。”

  退休后,艾克拜尔·米吉提仍不遗余力地参加各种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及民族团结的活动,同时,他也将重心转回了写作和翻译。不久前,他的新书《巡山——艾克拜尔·米吉提生态文学作品集》正式出版,书中收录数十部小说、散文。从新书里短篇小说《巡山》的“老岩羊”,到最新小说《瀚海》中的“野骆驼”,这些故事远离都市生活,甚至有几分奇幻色彩,但艾克拜尔说,创作灵感其实都来自朋友讲述的真实故事。故事背后,是他对生命与自然的观察、记录和思考。(完)(《中国新闻》报记者 程小路 报道)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