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30 12:47:09 来源: sp20241130
近日,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师吴铎收到了好消息——他正式完成了从青年研究员到教授的转变。而完成这一跨越,他仅用了5年。
“青年研究员制度给了青年人才充足的养分,让我在科研工作中没有后顾之忧。”吴铎分享道。
自2019年“青年研究员”项目启动以来,兰州大学已成功吸纳了179名杰出的青年研究员,其中49人更是凭借卓越表现晋升为长期聘任教授。这一制度犹如一个精密的“调节阀”,正以其卓越的人才培育效能彰显着非凡的孵化能力。
实行“长周期”考核
“青年研究员制度最吸引我的地方,便是它给予了大家静心沉浸于科研的机会。”兰州大学教师卫卓赟2023年刚从青年研究员被聘为教授,她说,“我的生活相对单一,就是日复一日地做实验。”
兰州大学青年研究员制度深谙青年人才成长之需。在岗位设置上,青年研究员按照专业技术四级进行岗位设置,不占用学院编制和高职岗位数;在待遇支持上,学校提供有竞争力的年薪制薪酬和科研启动费,并实行“长周期”考核。在聘期内,青年研究员无需承担教学任务,可心无旁骛地投入到原创性科研工作中,全力申请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奖项。
2019年,刚从清华大学博士后出站的张景平,面对去东部还是西部的抉择,最终选择以青年研究员的身份加入兰州大学。“兰州大学给我带来的不仅是合理稳定的支持,更是一种科研上的自由与尊重。”张景平说,在这里,他可以更加专注于实验,不必为繁重的考核任务所累,能够更好地规划并执行长期的研究计划。
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王雄飞对此也深有感触。他仅用4年便完成了5年期的青年研究员合同任务,对于“长周期”考核,他有着自己的见解:“5年时间既充足,又不至于过长,既给了我们足够的成长空间,又避免了因时间紧迫而产生焦虑。”
准入标准多元化
张景平认为,兰州大学的同仁们在科研领域展现出了蓬勃的活力。同时,学校的考核机制设计合理,主要依据个人在合同签订时所设定的目标进行评估,避免了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比较,这一做法契合了科研工作的内在规律,为青年研究员营造了一个适宜的成长环境。
在青年研究员制度实施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被转化成了人与自设目标的竞争。而这些自设标准,正是基于每位研究员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制定与评估的。
在人才引进与评价方面,兰州大学青年研究员制度由校方设定基本的聘任门槛,各学院则根据学科特色及自身实际情况,灵活设定学术准入标准以及中期、聘期考核条件。这个过程特别注重考察申请人在本学科领域的发展潜力、学术研究的创新性,以及是否具备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实力。
卫卓赟在临近考核期限时就曾面临无法按时交付的情况,但是学校展现出极大的灵活性,给予她很大的支持,最终卫卓赟成功通过考核。卫卓赟认为,这体现了兰州大学对人才的珍视与保护。
在采访过程中,很多青年研究员将兰州大学青年研究员制度比作“温室”,他们认为这个成长环境是符合人才成长和科学研究的客观规律的。
兰州大学党委人才办主任李鹏飞说,通过构建符合青年人才发展特征的重点支持政策、科学评价体系,优化青年人才成长发展、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兰州大学这所西部高校与全国人才实现了“双向奔赴”。
(李 晖 彭煜杰 记者 颉满斌)
(责编:郝孟佳、李依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