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里的石头会“说话” 内蒙古画师用黄河石讲爱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4-12-25 01:22:50 来源: sp20241225

   中新网 乌海4月10日电 题:黄河里的石头会“说话”内蒙古画师用黄河石讲爱的故事

  记者 乌娅娜

  人物清晰的下颌线、凸起的鼻子、闭着的眼睛……石头上原有的凹凸纹理在鲁婷的画笔下被勾勒得栩栩如生。

  乌海市是黄河进入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第一站,鲁婷就生长在黄河边。

图为鲁婷(左)在石头上画画。乌娅娜 摄

  “黄河水滋养着北方大地,黄河大合唱给人凝心聚气的力量,小时候不懂,原来‘母亲河’不知不觉间给予我们这么多。”鲁婷回忆道,上学时最开心的就是老师领着学生们一起去黄河边捡石头,黄河水缓缓流淌,在阳光的照耀下,裸露在水面上的石头忽隐忽现、闪闪发光,仿佛在讲述一个个故事。

  直到2016年,在从事近20年的教育工作后,凭借绘画功底,鲁婷正式开始在石头上作画。

图为鲁婷创作的黄河石画。乌娅娜 摄

  鲁婷向记者介绍道:“最初捡了7块石头,重新构建了一个故事,创作了第一个系列《福河儿女图》,她们共同守护和润泽着大地,以此表达生生不息、不断繁衍的生命状态。”

  爱,是鲁婷所有作品的核心主题。她用细腻的笔触表达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女孩打开窗,风把花瓣吹起,被女孩编到了辫子里;孩子摆脱稚气逐渐长大,与母亲依偎在一起,无言却温暖;一对年迈的老人相拥着对视,相伴一生的爱意在眼神间流淌……这些内容被鲁婷在石头上一一呈现。石头的形状可以是人的脸、树的枝、水的浪。

  鲁婷说,她在画之前通常要找到石头的“眼睛”,才能确定要表达什么性格的人、动物或者植物。在鲁婷看来,石头是有生命的,它“会说话”,只是性格不一样,有的比较“开朗”,初次见面彼此就能“侃侃而谈”,有的就很“含蓄”,常常要很久很久之后才能与它“对话”。所以画什么、什么时候画都需要一个缘分和契机,而每一个黄河石画创作的时间也不都一样,短则五六天,长则一年。

  鲁婷常常在安静的环境中与石头相对而视,她笑着说:“有时候半夜还在看石头。”

  曾经有一块石头,鲁婷拿到了之后一直没有创作灵感,直到有一天看到一位母亲和两个孩子,她感受到了母爱,以此为主题画出了《温暖的南风》系列。其中包括取自诗经“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的《凯风》;调皮的孩子背对着妈妈玩闹的画面,则以泰戈尔的诗《金色花》来命名。

图为表达母爱的黄河石画。乌娅娜 摄

  “我在黄河石上感受到最多的就是中国女性和中国妈妈的力量与美。”与从事教育有关,鲁婷一直在与孩子和母亲打交道,同时身为妈妈和女儿的鲁婷说:“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与母亲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未来与世界的关系。”

  此后,她又创作了表达不同性格的中国女性形象的黄河石作品《小秋风》系列。

  “我很幸运遇见了这些黄河石,黄河石的状态是自由的,我甚至觉得他比白纸都要好,它的每一个角度都给你灵感。有1万块石头,我可以讲1万个故事。”鲁婷说道。

  如今,鲁婷回看自己最初的作品,觉得画面有些“满”,现在的创作她会适当留白,给观赏者以更多自由欣赏的空间。“画了这几年后,我越来越回归到自我的状态,这是每个画者最终的追求。”

图为鲁婷创作的部分黄河石画。乌娅娜 摄

  2018年,鲁婷在乌海市海南区黄河边的赛汗乌素村创建了黄河石画工作室。她说:“我有一个梦想,就是用黄河石在这个村子里讲述符合当地民俗风情的幸福故事。我很庆幸我在这个地方成长,这里的乡愁始终打动着我。所以我愿意把我的石头都放在这,不管有没有人来看,他们都属于这里。”(完)

【编辑:孙静波】